“你好,TA才好”
肚揣着新生命,相信全国大部分孕妈妈们都能老老实实猫在家里不出门,以避免任何可能的传染源。
非常好!
不过,家里蹲自然有家里蹲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一是缺乏体力活动,二是可能存在某种营养素的缺乏。
这种营养素,按理说应该是最不容易缺乏的,因为它是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轻松获得的。然而,有学者估计,全世界约有30~50%的儿童和成年人缺乏这种营养素。另有专门针对孕妇的研究发现:孕期这种营养素的缺乏还是很常见的,特别是一些高危的准妈妈们,比如:素食的孕妈妈、生活在寒冷气候条件下或高纬度地区的孕妈妈、防晒工作做得很到位或久居室内办公的孕妈妈、以及肤色较深的孕妈妈们。
嗯,你应该已经猜到这是哪种营养素了!没错,它就是维生素D!
而猫在家里不出门的孕妈妈们,都属于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
“可是我有补充孕期维生素啊,里面不是有维生素D吗”?一定会有妈妈发出这样的疑问。别急,您先听我说完。
▍你需要多少维生素D?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 2013》,维生素D的推荐摄入量(RNI)为:
孕早中晚期均为每天10ug(微克),即400IU(国际单位)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国家医学研究院(IOM)的推荐量:
孕早中晚期平均需要量EAR均为每天10ug(微克),即400IU(国际单位)
孕早中晚期推荐供给量RDA均为每天15ug(微克),即600IU(国际单位)
大家可能会发现,中国的推荐摄入量与美国有一定差异,也是基于人种、地域、以及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来制订的。个人认为,中国的孕妈妈还是参照中国的推荐量来补充维生素D。个别身高体重都偏大的妈妈,可以同时参考美国的数值。
了解完自己的身体需要多少,我们再来看看维生素D的获取途径。
▍你从哪里获得维生素D?
日晒——毫无疑问是人体维生素D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获取途径,阳光中的UVB紫外线,可以将我们的皮肤中一种叫“7-脱氢胆固醇”的物质转化成为维生素D。
近十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购买渠道更加便利,大多数孕妈妈从孕早期开始就会选择孕期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绝大多数产品都含有维生素D。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这类孕期补充剂都含有400IU的维生素D,受品牌、产地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品牌,以及同一品牌不同产地的补剂中维生素D的含量只有200IU~250IU(5~6.25ug)左右。例如:金利斯安、汤臣倍健、国行版惠氏玛特纳、福施福、澳洲版爱乐维、日本明治、善存佳维片等。
要说上述这些品类中,200~250IU的量,结合正常日晒(每周2~3次,每次两个15分钟左右,避开日光最强的时间段),也是基本可以满足孕期维生素D的需求量的。但是,真遇到雾霾天气、雨雪天气、高寒低照射,以及冷得出不了门、早出晚归上班族室内办公为主、预防新冠病毒感染在家猫等日晒/户外活动不足的情况,还真不能指着通过晒太阳来补充亏欠的那200IU维生素D。
毕竟,我们居室和办公室的玻璃,是会阻隔UVB紫外线的。所以,站在窗户边隔着玻璃捕捉维生素D只能是个美好愿望,真心实现不了!
▍怎么圆满你的维生素D摄入量呢?
如果你服用的孕前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刚好是我说的这类维生素D含量不足的,还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考虑:
如果你刚好是个不怎么吃奶制品及豆制品、膳食钙可能摄入不足的孕妈妈(不管是因为挑食、乳糖不耐受、大豆过敏还是孕期口味改变受不了奶制品和/或豆制品),你可以经由额外补充含有维生素D的钙剂来获得。
如果你平素奶制品豆制品吃得多、膳食钙摄入充足不需要额外补钙、生活在低纬度、家里每天都晒到太阳的地区,你可以每天午后在自家朝南的阳台上,打开玻璃窗,晒15~30分钟太阳。如果气温不高,注意多穿点儿衣服,别受凉~
如果你平素奶制品豆制品吃得多、膳食钙摄入充足不需要额外补钙、但是因天寒不能开窗晒太阳或者根本很难见到太阳,你可以额外补充单一维生素D制剂。
各大药店或网商平台,都有单一的维生素D3补充剂。普通成人剂型的(只要说明书里没有强调孕期禁用或慎用)和宝宝剂型的,孕妈妈都可以服用。只要选择低剂量的(比如200IU型)即可。如果只能买到每日400IU剂型的,那就隔日一次,这样,结合你孕期复合维生素矿物质制剂里每天200~250IU的量,也就OK了。
【爱心提示】
请认真阅读你正在服用的孕期复合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包装上的营养素成分表(如下图),看看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具体是多少:
每天400IU或10ug:你无需额外再补充
▍有关维生素D的小知识
维生素D可以促进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存在,我们从食物中获取钙的吸收率仅有10%-15%,而磷吸收率仅有60%。
写到这里,今日份爱心科普结束。如果你身边有孕期好友,不妨转发给她们,知识这东西,武装到位总是没有坏处的~
最后,祝愿疫情早日结束,也祝愿孕妈妈们和肚子里的小生命母子安康!
—— 全文终 ——
(文中用图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https://www.cnsoc.org/drpostand/
Jonathon LM, et al.DO IT Trial: vitamin D Outcomes and Interventions in Toddlers –a TARGet Ki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Am J Clin Nutr 2004;80:Suppl:1689S1696S.
Matthias Wacker and Michael F. Holick, Vitamin D—Effects on Skeletal and Extraskeletal Health and the Need for Supplementation, Nutrients 2013, 5, 111-148
Hollis BW, Wagner CL. Assessment of dietary vitamin D requirements during pregnancy and lactation. Am J Clin Nutr 2004;79:717–26.
Lee JM, Smith JR, Philipp BL, Chen TC, Mathieu J, Holick M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a healthy group of mothers and newborn infants. Clin Pediatr (Phila) 2007;46:42–4.
Bodnar LM, Simhan HN, Powers RW, Frank MP, Cooperstein E, Roberts JM. High prevalence of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in black and white pregnant women residing in the northern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neonates. J Nutr 2007;137:447–52.
Institute of Medicine of the National Academies (US).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for calcium and vitamin D.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010.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 FoodData Central, 2019.
Ovesen L, Brot C, Jakobsen J. Food cont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of 25-hydroxyvitamin D: a vitamin D metabolite to be reckoned with? Ann Nutr Metab 2003;47:107-13. [PubMed abstract]
Mattila PH, Piironen VI, Uusi-Rauva EJ, Koivistoinen PE. Vitamin D contents in edible mushrooms. J Agric Food Chem 1994;42:2449-53.
Calvo MS, Whiting SJ, Barton CN. Vitamin D fortifi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current status and data needs. Am J Clin Nutr 2004;80:1710S-6S.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