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 | 天天补钙,为什么还会骨质疏松?关键原因有2个!

健康界2020-10-20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很多人也非常注重“补钙”问题

补钙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方法之一

看似简单易懂

然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不少人却陷入所谓“补钙”的误区

为什么天天补钙?

还会得“骨质疏松症”呢?

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答疑解惑


 案例 


 

李阿姨平日经常关节疼痛,天气一凉更是疼得厉害。医生说是骨质疏松症,需要补钙。但李阿姨说自己一直在吃钙片,而且血检报告中的血钙含量完全正常,怎么就缺钙了呢?


其实李阿姨明显踩中了

很多人都有的补钙误区,

那就是混淆了血钙和骨钙的区别!

血钙正常,不代表骨骼就不缺钙!


1

身体里有2种钙

血钙、骨钙差别大


正常人体内钙的含量约为1000~1300克,约占体重的1.5~2.0%。这其中,99%是骨钙只有1%是血钙二者作用不同:


1

骨钙:是骨骼的基础

当血液中的钙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将会沉积到骨骼之中形成羟磷灰石和磷酸钙,这时钙就变成了骨钙,而这一过程就叫做钙磷沉积。


如果把骨骼比作高楼大厦,那么骨钙就相当于砌墙的砖,使骨骼更加坚硬、稳固。即使骨骼停止发育,骨钙每年也会更新20%左右


2

血钙:神经、肌肉的调节剂

血钙,指的是饮食中的钙元素被吸收之后,停留在血清血浆中发挥功能的钙。其中50%为可自由扩散的钙离子,能够调节神经肌肉收缩、血液凝结和心脏搏动等。



2

为什么补钙还缺钙?

关键原因有2个


为什么李阿姨吃钙片只补充了血钙量,却没有补到骨钙量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1

血钙与骨钙保持平衡

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钙与骨钙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血钙高时,可促进钙磷沉积,增加骨钙量;血钙不足时,骨骼会促发溶骨效应,代偿性地溶解骨钙,以此释放钙元素返回血液中,增加血钙量。


2

中老年人血钙、骨钙失衡

由于人们在40岁以后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或者长期以来饮食中钙含量不足,可能导致中老年人普遍血钙下降。


此时,由于骨钙的补给,可让血钙值处于正常范围,但却诱发了骨质疏松症。



因此,中老年人需要多加关注血钙、骨密度值两项指标,综合判断是否有骨质疏松现象,以免被迷惑。


【血钙正常水平】约为2.25~2.75mmol/L,若低于1.75mmol/L为低钙血症;若高于2.75mmo1/L为高钙血症;


【骨密度正常值】30~40岁骨量峰值时,骨密度为0.699±0.06,以后以每年1.2%的速率流失;50~55岁时为0.616±0.09;61~65岁时为0.516±0.07;65岁以上老人为0.476±0.06,骨质丢失约31.9%。




3

缺钙影响大

警惕低钙血症


钙,是人体必需的矿物质,有研究发现:缺钙,与100多种疾病有关。不仅仅会影响骨骼,还会影响身体其他的很多功能。


1

免疫功能紊乱

病菌侵入时,钙离子会首先发出警报,紧接着又发出识别病原体的特征信号,引导免疫细胞更有针对性地杀灭病菌。


如果缺乏血钙,可能引起免疫功能紊乱,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风湿病、皮炎、痤疮等。


2

失眠、睡眠质量下降

钙是天然的镇静剂,可调节心率和神经兴奋度,长期缺钙可能导致控制神经系统的能力下降,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引起失眠和睡眠质量下降。


3

消化功能下降

食物需要通过各类消化酶的分解,营养才能被吸收,而钙离子可增强消化酶活跃性,缺乏钙离子时,人体消化功能容易随之降低。


4

凝血功能下降

钙也是重要的凝血因子,当出现出血点时,钙离子可逐级激活凝血酶来止血,血钙匮乏易导致凝血障碍、伤口愈合较慢。


提示:


血钙过低有害,但如果血钙过高,也容易发生高钙血症

  • 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症的斑块钙化、堵塞情况,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 容易生成肾结石或钙化沉淀,促使肾脏向纤维硬化发展,增加慢性肾衰竭风险;

  • 对神经肌肉造成损害,导致四肢乏力、面部僵硬、运动失调等。




4

保持好钙平衡

多关注3个指标


那么我们该怎样预防血钙和骨钙失衡呢?这就要求我们体检时多关注3个指标:


1

甲状旁腺激素

甲状旁腺分泌的甲状旁腺激素能够双向调节血钙水平,刺激肾脏增加对钙的重吸收,并促进骨钙溶解;当血钙过多时也会相应减少分泌,来抑制骨钙流失。

提示:


甲状旁腺激素的正常水平值为<70pg/ml,通常在15~68pg/ml之间;如果过高则可能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要警惕出现骨质疏松症。


2

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它能促进肠粘膜钙结合蛋白生成,从而增加肠道对钙的吸收。其中,25-羟基维生素D3还可以直接促进钙沉积,加快新骨的生成和增加骨钙含量。

提示:


当25-羟基维生素D3含量≥30ng/mL时,能较好地降低骨折风险;如果<20ng/mL,容易引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造成骨钙大量流失。



3

血磷水平

磷和钙一样都是骨骼的主要组成部分,当血液中钙和磷含量的乘积>40时,二者就会沉积到骨骼中合成骨质;若乘积<35,就会反过来加剧骨钙流失。

此外,适量的磷(钙磷比1.5:1)对钙吸收有促进作用,但血磷过多也会阻碍肠道对钙的吸收。

提示:


正常人血磷水平为0.97~1.61mmol/L;高于1.61mmol/L则为异常情况。



 

警惕恶性肿瘤引起血钙异常


部分恶性肿瘤在发生骨转移时,可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促使血钙升高。因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血钙数值异常,要及时就医诊断,排除癌症风险。



5

用好补钙“黄金搭档”

事半功倍


虽然喊着要补钙的人很多,但据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每天从膳食中获取的钙仅有约339mg,还不足推荐量的一半。


可见很多人补钙,都没补在“点”上!想要促进血钙向骨钙的转化,一定要用好补钙“黄金搭档”!


1

优质钙源:乳制品

成人每天需要摄入800mg钙,40岁以前的成年人适合通过膳食补钙,其中天然乳制品是“补钙大户”,建议每人每天饮用250ml牛奶或酸奶。


40岁以后可适当增加钙剂,好的钙剂应有含钙量高、吸收率高、无刺激性、服用方便等特点。比如牛初乳,吸收率高达70%,不仅富含乳钙,还含有7种以上的生长因子、免疫球蛋白等,同时又含有少量初乳碱性蛋白,有一定促进骨骼修复和再生长的作用。



2

“黄金搭档”维生素D

根据中国部分居民血液中的25-(OH)D3水平检测发现,约60%以上的居民为缺乏,只有约6%的人群达到优秀。可见普遍缺乏维D是骨质疏松高发的原因之一。


那么维生素D要怎么补呢?其实维生素D主要依靠自身合成,人体皮肤层内含有一种胆固醇,经阳光照射后,就变成了维生素D3。建议在每天上午8~10点或下午3~5点时晒30分钟左右的太阳。


此外,部分食物也含有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动物性食品,如沙丁鱼和三文鱼、鱼卵、动物肝脏、蛋黄、鱼肝油等,以及脱脂牛奶、乳酪、坚果和海产品等。



3

黄金搭档”维生素K2

维生素K2在过去提及较少,常被大家忽视,但它其实十分重要。维生素K2能活化骨钙素,把补进来的钙“抓进”骨骼中。如果缺乏维生素K2,骨钙素就不能被激活,多余的钙容易引起血钙升高。

富含维生素K2的食物主要有纳豆、乳制品、蛋白质和绿叶菜等。


4

补钙时机把握好

人体吸收能力有限,少量多次补充比一次性大量补充效果更好,建议不要一次性补钙超过200毫克。


建议中老年人选择随餐或餐后半小时补充钙剂,这样食物中的糖、油脂有助于钙吸收。不宜和铁、锌等同补,也不宜和碳酸饮料、泡腾饮料同饮。

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以上图片来源网络)

编辑:洁妹 责编:邹向东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联系和投稿邮箱:jiankangG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