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总书记肯定的「三明医改」,做对了什么?

健康界2021-03-29

3月23日,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三明考察调研。

提起福建三明,这个十年前还很不起眼的小城市,如今不仅有出名的沙县小吃、更有让总书记肯定的三明医改。

“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总书记在考察三明市沙县总医院时强调。

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曾4次对三明医改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5次对三明公立医院改革成效给予通报表扬。

“三明医改”到底做对了什么?为什么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却存在争议?


2012年的一场“自救”

 三明医改能打出一个响,全是被逼出来的。

2011年,三明市医保基金已经穿底。

据“三明医改”操盘人詹积富回忆,改革前的三明,“未富先老”明显,当时城镇职工医保40万人,赡养比为2.06:1,2010年医保基金亏损1.4亿多元,到2011年亏损2.08亿。

面对医疗费用狂涨,较高的赡养比,医保基金已经入不敷出,出现严重亏损,俗话说就是“兜不住了”。

当时三明市的医疗现状,正如詹积富自己编的打油诗一样。“药品不像药,倒是像股票;工厂到医院,倒了太多道;医院几十元,出厂才几毛;医生开啥药,关键看钞票;管用廉价药,患者用不到;政府干着急,百姓哇哇叫;卫星能回收,药价治不了……”

至此,医改迫在眉睫。

2012年2月,三明正式启动医改。

面对当时状况,詹积富团队第一个动作就是将省集采药品目录中、三明片区的129种辅助用药、营养性且史上疑似产生过高额回扣的药品品规,列为第一批重点跟踪监控对象。

令人意外的是,一个月后,效果明显。据詹积富介绍,原来一直把控不住的医药猛涨问题,立马见效。同年5月,全市22家公立医院药品费用环比下降1673.03万元。如果按照这个节奏,一年差不多可节省2个多亿。

从2012年2月三明地区开始医改,到2012年年底,三明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结余2200多万元。

医保统筹基金出现的首次结余让詹积富团队看到医改曙光,与此同时,似乎也抓住了医改的核心症结——药。

随后,取消药品加成、打破“以药养医”,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严格执行“一品两规”、“两票制”,实行“限价采购”,突破“二次议价”的禁令,切断医院与药品的利益链条。

斩断医疗回扣“灰色收入”后,提升医务人员阳光收入,至关重要。

2013年,三明地区医院率先在全国推行院长年薪制、试行医师、技师年薪制。其中,院长年薪由财政全额负担,并制定6大类40项指标,对院长进行全面考核,考核结果与院长年薪发放挂钩。而医生的目标年薪则是根据大数据制定一系列绩效考核标准,对在职临床类、技师类和临床药师类医院人员,按照级别和岗位,实行不同等级年薪。

此外,提升诊疗费用、药事服务费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费用医保承担。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落地医改措施,三明在全国率先将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三类医保经办机构整合为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负责药品限价采购与结算,增强议价能力,为如今国家医疗保障局的建立提供参考。


拖堂的发言与全国推广

2014年,詹积富的一次拖堂发言,让三明医改在质疑声中,赢得支持,到后来推广至全国。

当时,汇报过程中,领导对詹积富的发言颇感兴趣,中途频频打断,几个回合下来,詹积富成为拖堂最久的人,就此事詹积富还为自己拖堂道歉。会议结束后,领导交代他回去向书记汇报,马上要到三明调研。

如果当时詹积富在原本规定的10分钟时间内,汇报完毕,可能三明就不会是今天的三明。

拖堂可能是偶然,但事实证明,三明市在改革过程中,将“三医联动“、”三保合一”效果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明医改对医保、医院、患者、医务人员获得感来说,都是一次不错的尝试,三明医改效果明显:

三明推行医改后,医保基金扭亏为盈,财政压力明显减轻。改革前,2011年三明医保已亏损2.08亿元;改革后的2012年年底结余2209万元。

其次,三明群众看病负担明显减轻。2014年,三明市三级医院、县二级医院、基层一级医疗机构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分别为6806.75元、3906.95元、607.79元,而福建省相应的平均费用为11826.23元、4236.25元、1390.19元。

同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阳光收入增加。三明2014年22家公立医院发放工资总额达7.43亿元,较2011年的3.8亿元增长89.06%。与此同时,三明医疗服务价格提升数倍,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尊重,获得感更强。

就在2021年的4月,三明市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药事服务费的通知》,再次提升药事服务费。

通知中明确,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将调高西药药事服务费(门诊),由10元每人次调整为三级医院15元每人次、二级医院13元每人次;住院药事服务费由30元每人次调整为三级医院50元每人次、二级医院45元每人次。

 (图源:三明市医疗保障局截图)

经过多年的考察调研、改革的不断完善,三明经验推向全国已势不可挡,2019年11月15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再次肯定近年来福建省和三明市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践,同时提出进一步推广福建省和三明市医改经验的重点任务,并明确了推广时间表。

《通知》对于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尤为重视。明确表示,“2020年2月底前,全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薪酬总量、医务人员薪酬不与药品、耗材、检查、化验等收入挂钩,严禁向科室和医务人员下达创收指标。”


三明经验为何推广难、质疑不断?

网络上曾反对“三明医改”的不只一人。

有自称是三明医院的医生表示,药品虽然是同一个药品,但药品纯度、疗效不一样。关于医务人员的目标年薪,“别说是年薪10万,一半都不到好吗?”

“三明的师兄说拿到手的不到50%,医院走了好几个骨干医师。”

“作为三明人,只感觉以前看病繁琐,医院药缴费,医保卡要对接;现在是一张医保卡就能看病,但是,医生真的都跑光了,都是自己在外边开诊所,前几个月去第一医院拔牙,副主任医师竟然没有帮我拔干净,心好累。”

......

这是网络上发布于2015年的言论,如果按此留言,当时的“三明医改”在实践中,暴露的问题主要在于药品价格虽然低了,但药品纯度、疗效不同;医务人员的目标年薪制实际与计划不符;医生离开医院开诊所;药品采购中,厂家联合扼杀三明,不予供货。

国家有将三明医改推广至全国的政策,但在推行过程中,仍有不少反对者认为,三明医改的路径与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改革方向不相符。且认为,三明医改在开历史的倒车,利用手中的权力,严重干涉正常的医疗行为。

“三明医改”,一场医保、医院、患者三方受益的改革,为什么全国推广那么难?

曾任福建省三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包著彬对媒体表示,三明医改在推广至全国出现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三明医改的领导很强,其他地方学不来;实行院长年薪制会不会损害其他行业的积极性,因为当时“年薪制”似乎是企业的专有名词,和事业单位无关;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如果全国药占比都下降比较厉害,对整个医药行业可能是场“腥风血雨”,非常可怕。

“今年政策最大的红利就是詹积富没进国家医保局”,一位企业负责人曾说。

诚然,三明模式是一种利益再调整,这也是三明模式推广难的原因,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


抓住医改的核心

“实际上医改的核心,最后是医生的分配制度。”李玲表示。“没有解决医生的待遇问题,没解决对好医生的激励,有再多的政策医生都会和你对着干,所以这也是三明医改的难得之处。”在三明当时这个欠发达地区能把医改做成功,那发达地区因地制宜也可以。

虽然目前三明医改下的医务人员目标年薪制仍需不断完善,但从不断提升的诊疗费、药事服务费来讲,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增加了。

“从2013年开始实行年薪制,到2019年,医生收入的平均水平翻了三倍左右,所以医生能明显感觉到收入水平上的提升。”三明市第一医院管理办主任陈晓帆表示。

(图源:福建台融媒体中心视频截图)

“我们医改的主力军是广大医务人员。”钟南山院士在两会提案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医改过程中,主力军的积极性提上去了,才能发挥出医改更多红利。

面对过去十年的医改是否成功?只能说,在医改的道路上仍需不断完善。

“三明模式,可能是医改走向理想目标的过渡方式,是深化医改过程中冒出来的一个新尝试。三明模式能利用行政的力量推动公立医院的改革,在某个时间段来说,他有一定的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评价三明医改时曾谈到。

总结过去十年的医改,李玲认为,“就我个人来看,十年医改大概最大的医改成效并不是在医疗卫生,而是在于医改成为整个改革的先行者,包括当年医改是有医改方案的,这也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改革有改革方案,有个顶层设计,然后地方去探索经验。”

新的医改之路,已然开启。新医改下一个“十年”,为百姓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希望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迟得病,构建新时代的健康保障体系,或许是我们下一步要且行且探索的。


来源:健康界

作者:四喜

欢迎点击  “在看”  或点  “赞”
你的鼓励是我们坚持每天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