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深圳医院首诊看全科被接受 慢性病门诊可指定医生

深圳商报彭蓓

全科门诊由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下简称“港大深圳医院”)在深圳市率先开设,至今已运行一年零十个月。5月19日该院全科主管林露娟教授透露,目前全科门诊每日放出的250个号源,有200~220个被有效预约出,占总放号量的80%~88%,比去年有进一步提升。

有效预约率逐渐上升

林露娟同时也是香港大学家庭医学及基层医疗学系主任。作为力主将全科门诊引入内地的香港专家,她认为将全科门诊作为患者就诊的首诊站,全科医生可以应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节约了医疗资源,尤其是节约专科资源。这种看病“先全科、后专科”的做法,在发达国家普遍推行。在香港亦是如此,但在内地还是首创。

不过,一开始全科门诊对于深圳居民来说还是新鲜事物。全科门诊在运营10个月之后,平均每天只有一半的号源被市民预约。在运营15个月后,全科门诊平均每天放号250个,实际就诊人数为平均每日180个,有效预约72%,仍有28%的号源无人预约。在运营22个月后,如今全科门诊平均每天放号仍为250个(其中150个号通过网络平台预约,100个号留给医院现场和电话预约),实际就诊人数为平均每日200~220,80%以上的号源被有效利用。

截至本月,港大深圳医院全科门诊有内地医生13名,数量与去年相同,香港籍医生5名(其中3人长期在深圳工作,2人不定期在深圳工作)。

“13名内地医生每天都会出诊,平均每人每天在7小时工作时间诊疗25名病人。今后随着患者人数的增加,他们的工作量最多会到每天诊疗40名病人。”林露娟说,全科近期又开始了新的招聘计划,挑选新的医护人员,以应对将来就诊人数的增加。

30岁出头的市民黄先生对于“先全科、后专科”的就诊模式表示认同,他曾在港大深圳医院看过胃病。“有时候身体不舒服,并不知道到底是身体哪里出了问题,有全科医生先诊断一下,再到专科看会没那么盲目。”他说。

林露娟在香港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65%以上的香港居民有固定的基层医生(相当于内地的社区医生),35%的香港居民认为基层医生可以担当起为自己和全家人提供基本诊疗服务的责任。基层医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将病人转诊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慢性病门诊可指定医生

为满足需要定期复诊的慢性病患者的服务需求,港大深圳医院于去年12月开设了“慢性病综合门诊”,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服务。慢性病综合门诊不采用打包收费模式,而采用专科门诊收费方式,每人次诊金100元,检查、药物另外收费。

“慢性病综合门诊”实现了“家庭医生”的服务理念:全科医生会为慢性病患者评估病情、建立慢性病档案,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及健康教育,长期进行随访管理。每位患者都由固定的全科医生跟踪,相当于有了一位家庭医生。该门诊刘瑞红医生指出,慢性病综合门诊至今已经运行了5个多月,今年1月至4月的就诊人数依次是167人次、157人次、215人次、226人次。

今年60岁的邱女士同时有高血压、高血脂、血糖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几种问题,之前一直在多家医院、不同科室辗转奔波治疗。她总在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发生中风。

今年1月,她因头晕到港大深圳医院全科就诊,医生了解到邱女士有4种慢性健康问题,于是转介她到新开设的慢性病综合门诊。在全科医生的长期跟踪治疗和指导下,邱女士积极参与到自己疾病的管理中,每天锻炼、健康饮食,按时服药,保持心情愉悦。每个月定期复诊,目前身体各项指标都控制得很好,她也不再担心会突发心脑血管疾病。

林露娟认为,人进入中老年后容易积累多种慢性疾病,迫切需要一个“一站式”的科室获得长期和综合性的照顾。慢性病综合门诊正是基于这种需求设立,事实证明受到患者欢迎。“慢性病如果管理得好,患者可能过三四十年都没有问题,如果缺乏科学的管理,可能不到5年就出现进一步的病变。”林露娟说。

目前,慢性病门诊还不开放对外的预约,患者都是院内转介而来,包括在全科门诊、体检中心发现的慢性病患者以及经各专科治疗后病情平稳的慢性病患者。平均每人患有2种疾病,60%患3种以上疾病。病种涉及20多种,其中前五位是高血压、高血脂、精神问题、糖尿病和痛风。此外还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过敏性鼻炎、关节炎、慢性荨麻疹等。患者的复诊率达到80%。

慢性病门诊的多数病人需要一个月复查一次。为了减轻患者医疗费用负担,港大深圳医院规定,对于病情稳定,变化不大的慢性病患者,在一次支付诊金就诊后,接下来可以享受2次只需支付1元钱挂号费,就可以到医院开药的便利,患者不见医生,医生只需给患者开处方,患者去药房取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