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服务商 | 医院设备管理的“抑郁与解药”

健康界桂克全 罗丹

医院设备主管的任务清单正越摞越高:多年前只需执行采购和维护,而现在却要扛起医疗技术管理的重担。

何谓医疗技术管理?解放军总医院医务处副主任周丹主编的《医疗技术管理指南》给过答案。这套丛书译自英国顶级专家的实践和总结。书中将“医疗技术”的内涵界定为“医疗机构中各种设备、设施的应用、维护及管理等技术的统称”。该书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于,医院的医学工程部门需要关注“医疗技术”的投入产出比,实现从设备资产管理到医疗技术管理的拓展,重中之重又是制定并实施与医院整体战略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整体发展规划。

然而,反观国内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与此要求还相距甚远,即便是经年累月执行的采购行为,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比如,面对全球知名医疗器械商的产品不断创新升级,以及国内医疗器械商推陈出新并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作为采购关键决策者的设备主管,常常莫衷一是。

国内相对落后的医疗技术管理怎样“翻身”?起点是了解现状。

 

紧缺与闲置并存

湖南省儿童医院曾调查过该省1217家乡镇卫生院。结果显示,其中58家乡镇卫生院没有任何儿科急救设备,同时仅有1/5的卫生院配备了新生儿辐射台、新生儿保温箱。

短缺设备的医疗机构并不只是乡镇卫生院。

曾因深入了解客户而走访国内多家医院的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副总裁、北区销售总经理郭钢城,当时的一个深刻印象是,县人民医院的设备配置普遍尚可,但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的设备往往比较陈旧,甚至缺乏必要的配置。

一项调查结果可以佐证他的印象。几年前,江苏省医院协会县市级综合医院建设调研课题组,调查过该省62家县级医院的设备配置数据。其中一个结论是:尽管江苏省县级医院已积累了医疗设备的存量,但也存在着地区差异,面临设备更新换代,以及大型医疗设备、专科医疗设备和急救设备拥有水平偏低等问题。

伴随设备短缺的另外一个现象是,部分医疗机构的设备存在闲置。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疗器械销售员告诉健康界,有一次他在我国西部地区某医院就看到几台尚未拆封的医疗设备,而此时距离设备运进医院已过去两年。无独有偶,2013年甘肃省几家医疗机构因长期未动用崭新的医疗设备,被央视曝光并引起轩然大波。

闲置现象中更常见的要属设备使用不饱和。

2013年,《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报道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200余亿元用于医疗设备购置,但引进医疗设备换来的却是大量设备闲置。有业内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中国基层医院的医疗器械使用率不足40%。

该文还提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白知朋例举的一组数据,我国一线城市的医院,一台CT机每天要为70~80人次服务,可在陕西、河南、山东等省的县级医院,一家医院一天最多只有7~15位病患来照CT。换言之,这些CT机大部分时间处在闲置状态。

导致医疗设备闲置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医院添置设备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常常为了赢得竞争而与区域内的医疗机构比拼设备“高精尖”。熟谙医技管理的周丹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提醒医院,现在患者日趋理性,大多数不再像过去那样将医院拥有高精尖设备视同于治疗水平高,因而,医院无需在此方面耗费资金。

 

通往科学管理

纠正上述现状,医院设备主管有用武之地。

《医疗技术管理指南》指出,首先医院高管不能再“重医轻工”,同时确定所管医疗机构提供何种服务的一个现实愿景。在此基础上,医学工程部门形成对医疗设备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意识,并立足医院的现实愿景,明确提供何种医疗技术以及确定设备优先级别。

如此这般,可以有效避免设备闲置,同时走出既往的误区:以前医院的设备管理部门,大多限于为本院业务和辅助部门提供繁杂的技术保障服务,缺乏从全院或部门整体角度进行通盘规划的战略思维(当然,不少医院的设备主管根本没有设备统一管理权)。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设备闲置绝非“零容忍”。北大第一医院设备处处长孙晓伟主张,某些定位于促进医院学科发展的设备,即便短期内会存在闲置也要购置。

事实上,针对大型医院提升学科建设以及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医疗器械跨国公司均已关注到这样的客户需求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比如,通过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助力大型医院进一步发挥优势。

就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管理而言,通常会遇到一个瓶颈——添置设备但会使用者有限,由此即便是必要设备也常出现闲置。同样,敏锐捕捉客户需求的商家亦有解题之道。

一个典型案例是飞利浦2012年启动的“蒲公英工程”。

该工程集产品、融资、服务、培训及信息平台为一体,汇聚飞利浦医疗保健跨部门的优质资源,为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医疗设备和服务提供可及性、可负担性的合理化解决方案。2013年9月3日,飞利浦基础医疗“蒲公英工程”培训及示范基地在漠河县人民医院揭牌。有人评价,此举标志着飞利浦医疗拓展基础医疗市场取得阶段性进展。

由此,郭钢城在受访时还提到,飞利浦并非只生产高端医疗器械,适合基层医疗机构的经济型设备也为数不少,而且同时面对基层和大型医疗机构提供针对性的培训。

与缓解设备闲置同等重要的,就是“聪明采购”。

数年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即已制定设备采购“五标准”:一是结合临床科室的学科发展方向和国内地位;二是结合现有设备的使用率;三是科室需清晰说明购买设备后医教研实现怎样的目标;四是具备新设备的使用条件;五是考量成本效益。

以此为基础,该院还提出“集中采购”和“统一品牌”两大策略。当时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院内同类设备的品牌和型号五花八门,有时遇到紧急抢救情况,急救医生却可能从未使用过面前这个品牌或型号的设备,甚至不知道怎么开机。院内同类设备统一品牌,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便于提升过程管理和技能培训,同时可降低费用。

当然,周丹并不赞成院内将同类设备全部统一品牌,比如全院共10台呼吸机,七八台属于同一品牌或型号即可,毕竟每个品牌各有长短,否则就放弃了其他品牌的长处。

医院设备管理者怎样与厂家相处?周丹在国外进修时学到一个独特的见解——与他们保持一只手臂的距离:若躲得很远,难以及时掌握医疗器械行业的新动态,不利于医院科学合理采购;若两者搂在一起肯定惹麻烦,所以,一只手臂的距离最合适。

还有一个疑问——选国内还是国外品牌?这让颇多医疗设备采购者左右为难。

时下国产医疗器械正强势崛起,但国外品牌总体上仍占据明显的技术领先优势,这是业内普遍的评价。至于医院如何选择设备,一个被广泛传播的建议是,遵循“适宜性、经济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原则。也就是说,选购医疗器械要主要还是应符合机构自身的功能定位。

其实,商家也乐意看到医疗机构科学采购。

飞利浦医疗保健大中华区东区销售总经理许立称:“我平时就要求销售人员学会与医院一起量身定制理性的设备购置方案。”另外,他还提到:“把创新融入血液的飞利浦,一直强调洞察客户的需求,除了研发上追求技术创新,服务上也如此,无论是售前、售中、售后环节,抑或产品的衍生服务,都持续针对客户的需求努力创新。” 事实上,这些内容也是医院采购时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