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 拖了县级医院去行政化改革的“后腿”
健康界王一然
2016年9月18日,国家卫计委和财政部发布《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在此之前,国家各部委已发布多次有关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公文,而这一次的工作任务,重点落在了六大方面(详情附于文末)。
这六方面任务,都已在往年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公文中有所提及。此次公文提到的“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被认为是新医改任务中“去行政化”的第一步,而这一步,无疑会走得异常艰难。
取消行政级别与取消编制,改革路上的“两大难”
“从2009年新医改文件出台提出‘去行政化’,到现在明确取消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终于算是迈出了第一步,而这一步竟然花了7年的时间,便可见其落地之难。”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发出上述感叹。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县级医院数量庞大,这一步势必走得无比艰难和慎重。河南省医改办副主任张若石表示,公立医院在取消行政级别后,究竟如何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这一点需要明确才好落实政策。
身为落实政策的监督管理者,地方医改部门愁于不知该如何落地“去医院行政级别”;而身为政策落实的执行者,县级公立医院的院长则是对“医院去行政级别”有所担忧。
“如果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行政级别,院长们会担心;如果实行编制备案制,院长和医生又都会受影响。”湖南省新晃县人民医院原院长宁伟明担心,一旦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当地政府对医院的重视程度可能会降低。而实行编制备案制,则会造成县级公立医院人才流失、医疗质量降低。“县级公立医院是医生的培养基地,医生在这里成长起来,有能力以后,就很可能跳槽到城市公立医院或重金聘请他们的民营医院,因为没了编制这个保障,而这个问题是城市大型公立医院不用担心的。” 宁伟明说。
顾昕对此担忧表示,取消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应该从三甲医院开始入手,阻力小。这源于取消行政级别意味着医院的院长、党委书记等院领导没有了行政级别,而三甲医院的大专家一般不会在乎这些行政级别,因为对他们影响不大,自然好实施。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也向健康界直言,公立医院去行政化与实行编制备案制都不是地方能做到的。“这哪是县这一级能做的?连省这一级都做不了,必须全国统一做。”
仔细斟酌不难发现,取消行政级别对监管者与被监管者都有好处。顾昕认为,监管单位行使的监管职能应该是由立法或行政法规赋予;而被监管单位更是没必要设立行政级别,没了行政级别以后只会更加便于被管理。
河南医改办副处长江行义对“取消县级公立医院行政级别”的看法是,得有配套政策,如人事制度的改革。而编制备案制政策的落实,则需要中央编办的参与。“改革需要多部门联动。”
改革路上,既有疑惑也有收获
疑惑
拖住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步伐的,还有来自基层的疑惑。
江行义表示,改革需要更加明确的规划。比如文件提到的“严禁县级公立医院自行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对超规划建设或自行举债建设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追责是追谁的责?不同医院分别可以配备什么样的医疗设备?都应该加以明确。另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标准到底是什么?怎么实行?现在只有概念,却没有规范和标准。”
收获
改革路上,虽有不少政策遭遇“裹足不前”,但也有一项政策早已“遍地开花”。
来自河南省的江行义与来自湖南省的宁伟明都对“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政策的落实给予了肯定。
江行义表示,河南省早已全面实行县级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
宁伟明也告诉健康界:“医疗服务价格的提高,补偿了医院因取消药品加成带来的损失,而患者支付的医疗服务费又大多是可以报销的。所以改革有助于降低患者负担。”
当被问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推行对医院的患者数量有没有影响时,宁伟明对此表示肯定。“改革以来,药品零加成的实施加上新农合的普及,百姓看病支付能力明显增强,医院的门诊量和住院率都明显提高,医院内有编制的床位从2013年以前的380张增加到了700张。”
不过,张若石表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是要让县级公立医院起到“龙头”作用。如果不把整个县域卫生做强,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也将受到影响。
附:《关于做好2016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六项任务:
1.组建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职能,负责医院发展规划、章程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财政投入、院长选聘、运行监管、绩效考核等。落实县级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权、副职推荐权、绩效工资内部分配权、年度预算执行权等经营管理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公立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县级公立医院去行政化,逐步取消医院的行政级别。
2.制定并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明确县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建设标准和设备配置标准,定期向社会公开规划执行情况。严禁县级公立医院自行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对超规划建设或自行举债建设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3.巩固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成果。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中药饮片除外),同时,健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补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以及医院加强核算、节约运行成本等多方共担的补偿机制。
4.合理核定县级公立医院编制总量,创新编制管理方式,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制。在岗位设置、收入分配、职称评定、管理使用等方面,对编制内外人员待遇统筹考虑。
5.所有县级公立医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多种付费方式相结合的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力争80%以上的县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6.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根据本省(区、市)、市(地)级确定的区域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将控费目标分解到各县级公立医院,定期公示医疗费用增长情况。实现县级公立医院门诊、住院患者人均费用和总收入增幅下降,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和大型设备检查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提升,患者自付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