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医院峰会 | 医院应如何履行社会担当

健康界吴庆敏

2016中国人文医院建设峰会以"担当使命·创新文化·塑造品牌"为主题,那么,何为人文医院的社会担当,医院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履行担当使命?围绕这个话题,南京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副会长兼文化分会会长丁义涛,原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泉灵,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党委书记敬静,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文化分会副会长王永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季庆英,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王军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问题一:人文医院的社会担当主要担当什么?

季庆英:由于我从事的是儿童医疗,我觉得担当首先要有一颗善良、助人为乐的心;其次,要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服务病人。

儿童医学中心有一支援藏队伍。每年,医院都会组织团队带着募捐的医疗器械和设备来到西部,帮助西部儿科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孩子受到当地医疗条件限制不能手术,我们就将孩子带回上海。在救治的过程中,即使倾尽医院所有力量,但是还是有些孩子不能进行手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关注孩子和家长的感受,给予他们心理辅导,给予家庭希望和支持,我觉得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医院的社会担当。

此外,我们医院还有很多西部培训计划,怎样把我们学习到的国外先进技术传递给西部,这也体现了医院的社会担当。

王军:由于使命特殊,作为一家部队医院在社会担当上更应该义不容辞,汶川地震、昆山爆炸、大兴安岭火灾等等,可以说在历次国家重大救援活动中,都可以看到我们军队医务工作者的身影。特别是在大兴安岭火灾救灾中,我们创造了33名受伤伤员零死亡的奇迹。

可以说,在重大救援任务中,我们军队医务工作者都冲锋在前,把自己的医疗技术充分展示出来,为伤者实施救死扶伤人道主义救治。我觉得担当就是在人们生命出现危险的时候,我们能够冲锋在前,这就是我们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问题二:如何理解社会担当与医院经济利益的关系,在这中间怎样找到平衡点?

敬静:有一句通俗的话: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有钱也不是万能的。我觉得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问题。华西医院对社会的担当就八个字:救死扶伤、国人健康,这也是大型公立医院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个人还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休休有容,相携相生,协调共享12个字来形容。

张泉灵:我从不专业的角度提一些建议:一是医院是救死扶伤的机构,是否可以有各种方式,包括吸纳社会慈善基金、政府部分救助资金、民政资金等,做出一个资金池对相应的极端案例有所安排,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二是,我觉得医院的研究型经费,可以吸引更多社会型资金。医院在体制创新和开放合作上还有待提高,这方面需要大家担起责任。三是在开源方面,医院背负社会担当重任,但同时也要营收以保证正常运营,这可以理解,但是要在尊重医学规律的前提下。比如在ICU,医生要站在患者角度给予足够的提醒,真的挽救不了,就要跟家属说清楚,而不是诱导家属花费更多的钱。若家属执意要救,那就是另一回事。

问题三:医院如何打造员工社会担当价值观?

王永晨:溯源医院产生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为穷人或者是无家可归的病人看病,从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社会担当,如今医院文化也体现了这种担当。这种担当已经融入医务工作者的血液里。

什么是社会担当?医院是否像某些人说得那样,完全为了追求利益?答案是否定的。在追求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担当,为患者担当的同时我们也要保障在能力范围之内。

丁义涛:汶川地震时,医护工作者是"白衣天使",发生医患纠纷时,医务工作者就成了"白狼",大起大落。打造价值观,应该打造共同的价值观。人文医院包括两个方面,医院要对员工好,你对员工不好,员工能对病人好吗?打造共同价值观,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需要社会给予我们充分的信任,党和政府政策的扶持,还要有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