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病种Plus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独树一帜
健康界马晓蓓
多学科协作(MDT)的诊疗模式在全国各地医院被反复提及,综合医院利用MDT打破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专家团队;而专科医院通过MDT实现专病规范化诊疗,提升单病种管理水平。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早在20世纪90年代,便率先在全国推出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截止2015年,该院共组建起17个单病种MDT团队,参与医师合计180余人,覆盖了全院诊治的主要癌种。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单病种规范化治疗管理模式,在国内诸多MDT诊疗模式中可谓独树一帜。由堪称“镇院之宝”的著名教授坐镇指导,组建外科、内科、放疗等多学科专家小组,形成单病种MDT团队。
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
早在1997年,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率先在全国开展肿瘤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由多位“镇院之宝”,如鼻咽癌专家卢泰祥、肺癌食道癌名家戎铁华、大肠癌专家万德森、乳腺癌专家杨名添等著名教授担任首席专家,与该病种诊疗主要相关学科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若干名专家,组成单病种多学科专家组,把肿瘤单病种诊疗的最新知识进展和成熟经验结合起来,形成肿瘤单病种阶段性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单病种专家组成员须能胜任单病种相关的计划制定和决策工作,能代表相关学科的意见。而首席专家是单病种首席专家负责制中的领军人物,负责组建专家组和学术梯队建设、制订诊疗规范,组织开展单病种多学科联合门诊等。
据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瑞华介绍,该院已固定每周二下午开展全院的“单病种-多学科”讨论,让每个团队都来参与疑难病例的讨论,一些复杂病例将可能得到十几个科领域权威专家的意见。
“软硬兼施”重视运行
在配套措施及保障机制方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首先通过设立单病种研究基金,以及首席专家津贴等鼓励各位临床专家申报首席专家并成立团队,以此扩大单病种覆盖范围,树立单病种管理理念。
其次,在单病种团队渐成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开放专家联合门诊,并将以往以医生为中心、按科室分类的专业门诊格局改造为以病人为中心、按病种分类的专病门诊格局,进一步理顺了“专病专收专治”的就医流程,有效改善了患者“多头就医”的混乱局面。
最后,在激励机制以及流程引导等软件支撑的基础上,加大对开展规范化诊疗所需的设备设施投入,如会议室多媒体系统、影像阅片学习系统以及高度信息化的各类医疗业务系统,有效保障了单病种多学科规范化诊疗能高效、便捷地运行。
及时反馈与多方位考评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实现单病种管理质量的PDCA循环,采取现场、院周会、季度质量管理会议和年度医疗工作会议等多渠道反馈,来保证监督检查结果能及时反馈到相关科室及个人,并对改进情况进行重点跟踪督导,督促科室制定有效整改措施,查看整改效果。
为了使单病种规范化管理理念深入到临床工作中,该院还针对性地制定了非专病专诊投诉率、专病专收专治率、临床研究入组率以及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率等考评指标,对临床科室的单病种管理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而上述指标的考评结果不仅直接与绩效挂钩,同时在主诊教授竞聘以及科室综合目标管理中有所体现,有效提高了各临床专家对单病种管理质量的重视程度。
所谓肿瘤规范化诊治,并不是治疗方法的替换或堆砌,更强调的是以病人、病种为核心、寻找最优治疗策略的系统性合作。因此,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单病种+MDT”模式不失为个体化诊疗时代值得借鉴的范本之一。
2016中国标杆医院学习之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专场
2016年11月3-4日
中国·广州
揭秘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MDT诊疗模式的实践经验,结合团队协作能力、人才培养、文化助力和绩效管理等方面,诠释如何更好地开展MDT诊疗模式。
除了理论学习,报名学员还将通过视频和现场讲解,体会胃、肠、泌尿三个专科的MDT诊疗,以及感受如何针对特定疾病,依托多学科团队,制定规范化、个性化、连续性的综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