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医改观察1 | 当年“卖光”真相与再建公立医院逻辑

健康界李子君

时间跳转至2000年,江苏宿迁对公立医院进行一场俗称“卖光式”的改革,这个苏北小城也由此一夜之间成为“明星城市”。最近几年,“后仇和时代”的宿迁再建公立医院,此举又让当地备受关注。

医改“宿迁模式”是否意味着出现变局?

对于这个问题,宿迁市卫计委主任刘仰刚直接否定。“宿迁的现状是,政府没花多少钱却把医疗卫生搞起来了。”日前,刘仰刚与健康界交流时坦言,社会对宿迁医改存在偏见,并斩钉截铁称,新建一家公立医院绝不是“走回头路”,未来宿迁也不会再建第二家公立医院。

“当年是卖光了医院,但政府不是‘败家子’”

宿迁市是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一,总人口585万。在江苏这个经济大省当中,宿迁一直不太起眼。建市之初,宿迁的市级医疗卫生资产几乎为零。

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基层医疗机构生存困难、各级财政无力投入……2000年,全市2/3的医院运营艰难,发不出职工工资的现状逼迫宿迁掀起一场改革风暴。至2012年,宿迁市、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全部社会化、民营化,成为全国唯一没有公立医院的地区。

任何一项改革都需要大胆尝试和具有突破性的探索,特别是在改革之初更需要勇气、胆识和魄力。可以想象的是,针对政府财力不足、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当时宿迁顶着巨大压力,将全市所有医院由公立改为民营,调动民间资本大举进入,让看病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当时做出“卖光医院”的决定确实是迫于无奈,在刘仰刚看来,当地政府绝非“败家子”,反而是那步“险棋”推动宿迁医疗走出困境,也盘活了“整盘棋”。

他随即用一组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截至2016年底,宿迁市医疗卫生资产达到160亿元,较改制前4.95亿元增长32倍;全市医院总数达到226家,较改制前145家增加81家;二级医院由6所增加到26所,三级医院由0所增加到5所。

至于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现在一些疑难重症和包括心脏外科、脑外科等在内的四级大型手术,均能在宿迁得到救治和实施;沭阳人民医院、泗洪人民医院分别排名全国百强县级医院43位、97位;沭阳县中医院排名全国县级中医院第5位……

改革没有“回头路” 只有对现实的妥协

没有了公立医院,这让宿迁显得有些鹤立鸡群。

这个常被业内作为谈资的符号终止于2016年,这年7月,由政府财政全额出资兴建、总投资21亿元、占地面积300亩、批准2000多个编制的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诊,当地就此摘掉“中国境内唯一一个没有公立医院的地级市”的帽子。然而,这似乎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过去几年,国家为了深化医改给予公立医院大量投入,但宿迁因为早已没有公立医院,错过了这些补贴。比如,曾有传闻说,2009年,宿迁市曾向省有关部门争取对辖区内的民营精神病医院进行专项投入,但申请未被批准,反馈是“只投入公办医院。”

据江苏省卫计委2011-2013年苏北五市统计数据,三年各级财政对宿迁市医疗卫生机构共投入资金3.85亿元,仅占苏北其他四市投入平均数27.34亿元的14.08%。

“重建公立医院是为了满足当地患者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援引刘仰刚的说法,宿迁在改革过程中,医疗资源得到明显扩增,但优质医疗资源仍然短缺。另外,国家要求每个地方至少要办好一家公立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正是要作为三甲医院,在医、教、研三方面为当地其他医院起到示范作用。

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医院管理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庆明,曾经到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调研。他直言,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宿迁市已经实现医疗水平稳步发展,百姓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当地究竟值不值得再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是值得商榷的。“目前有一些民营医院的医生向这家公立医院流动,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好的医生在公立医院修炼几年,或许仍然会回到当地的民营医院。”冯庆明说。

同样曾前往宿迁调研医改的学者,还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李玲。她向健康界表达了对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展的担忧,认为宿迁是一个将市场化走得最彻底的地区,当走不通的时候决定新建一家公立医院,但这时却发现,这家医院很难像其他地区三甲医院那样稳坐“老大”的位置。核心原因是,人才这个医院最重要的资源,很难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累积起来。

健康界走访宿迁时也发现,当地很多民营医院都在大兴土木,扩建门诊楼、住院楼。市人民医院2013年新投入使用一座外科大楼,钟吾医院的新大楼也正在施工……跻身这些强势对手之中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未来日子是否好过,现在还很难定论。

“宿迁未来绝无可能再建第二家公立医院”

多年来,每当人们谈及宿迁医改,总会提到两份结果截然不同的调研报告。

2006年4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调研宿迁医改,课题组负责人正是李玲。她认为,由于医疗行业的垄断性和信息高度不对称性等特性,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化必然导致医疗价格一路飙升。而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魏凤春认为,“宿迁和周边地区比较起来,它的价格还是比较低的,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宿迁经济比较落后,另一方面竞争使它没法把价格提高很多。”

宿迁似乎早已做到对这两份报告淡定应对。

刘仰刚向健康界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宿迁医改没有“走回头路”。“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宿迁百姓就医需求正在发生变化,过去要求有医院、有医生,现在百姓需要有专家,要让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在宿迁‘落地’,与周围地区相比,宿迁缺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政府该出手时就要出手。”刘仰刚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基本方面,宿迁市政府也从未缺位。

当地村卫生室在改制后都成为民办机构,但在2012年全部收为政府举办,药品实施零差率销售,医保结报系统顺利延伸到村;政府购买服务也为百姓保障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让刘仰刚感到骄傲的是,宿迁当地近几年从未发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网上有过传闻,宿迁市曾设法回购当初被“卖”的部分医院。对于这种传闻,刘仰刚称并不属实:已卖出的不会买回来;现有的民营医院,政府会出台政策继续引导支持;公立医院也仅此一家,宿迁不会再出现第二家公立医院。

当不少人将改革“走回头路”这样的舆论抛向宿迁时,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使当地政府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刘仰刚时常感觉到,自己做了很多工作却很少有人认可。“宿迁医改是个很好的‘试验田’,虽然这不是特意安排的‘试点’,却一直在发挥着‘试点’的作用。”刘仰刚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愿意来宿迁,了解真实的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