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开会开哭” 郑大一附院原院长阚全程离职讲哭全院人
乳腺科吕鹏威吕鹏威
近日,郑大一附院开了一场特殊的会议:掌舵这艘巨舰医院9年的阚全程院长正式告别,赴任河南省卫计委,接力棒交到了刘章锁院长手里。
一位医生说:“全场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您的敬仰!全场起立的欢送是对您的深深眷恋!在场职工的泪水是对您的无限感激!”
他是一个传奇,他是员工心目中的男神,他缔造了河南医疗界甚至中国医疗界的神话。掌声,是对他最好的评判。
以下为阚全程院长的离别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首先,对章锁同志担任一附院院长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在一附院工作了33年,在大家的支持和帮助下,特别是在各位领导的帮助下不断成长。我是1984年来到一附院的,当时在药剂科,工作了5年。5年的工作时间,锻炼了我良好的身体。
从1989年到1992年读了研究生,老师的言传身教培养了我良好的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1992年到1998年这6年,从药剂科副主任成为主任,主持药剂科的全面工作,主要把药剂科从一个单纯的经济效益型转成学科建设的发展模式。现在,医院的临床药学学科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也实现了我们河南省在中华医学会主任委员单位零的突破。
在1998年到2008年这10年时间,我当后勤副院长和行政院长,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把后勤的工作作风转变过来了,真正是实行了为临床一线服务。
第二件事,就是彻底改变了医院的院容院貌,把医院内所有的管网管线都埋到地下,一方面实现了安全保障,一方面也让医院更加整洁。
第三件事,就是在一附院建起了高层住宅楼,解决了医院职工的住房问题。
2008年4月25日我担任了院长,到现在一共9年多的时间。这9年,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省委省政府、卫计委和郑州大学的领导、支持下,一附院实现了快速的跨越式发展,也使我们建起了对外交流和医院发展的各级平台,包括国家层面的一些中心、基地,我们该拿到的也都拿到了。
第二点,在硬件设施设备上,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来看,都达到了国内的一流水平。
第三点,建立了比较好的绩效考核机制,激励大家努力工作。
第四点,实现了医院文化的建设,在院徽、院旗、院歌、院训上,确立了医院的发展方向。经过各位领导的协商,我们还准备给一附院再起一个院名,很快就会向大家公布。
第五点,就是我们推行了做大做强的发展战略,并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第六点,就是实现了一院三区(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集团化的发展模式。特别是在郑东院区的建设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将把郑东院区建设成医疗、干部保健、对外交流的中心,为以后医院国际交流提供了好的平台。
惠济院区也就是四附院的归队,为一附院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的一附院已经是3个院区、12个院中院的发展模式。
现在,在国内医疗机构中,我们享有很高的声誉。像我们的自我排名,也就是自我评价应该在全国20名左右,我们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要进全国的前10名。
现在的一附院已经成为河南省一张亮丽的名片。
借此机会,也衷心地感谢培养我的各位老师,也感谢全院职工。
我在一附院工作了大半辈子,碰到的都是好同志、好人。在任职过程中,我遇见了三位好书记,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特别是我们每一届班子成员,都是尽心尽力,努力工作,相互支持,相互抱团,为医院的发展齐心协力。我碰到的都是好同志、好战友、好兄弟姐妹。也感谢全院职工,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三位书记的支持,感谢班子的支持。
我熟悉一附院的每一个角落,我爱护一附院的一草一木,我做到了爱院如家。
由于我个人性格的原因,表扬的少,批评的多,也都得到了全院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包容。
借此机会,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谢!
一附院走到今天不容易,也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新任院长的工作,也衷心希望新一届班子能够团结一致,带领全院员工努力拼搏,狠抓学科建设,狠抓人的培养,特别是重点抓高层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我们新引进的专家要给予好的工作坏境和平台,工作上大力支持。
同时,认真做好科研创新,同时加大对外交流,加强经营化管理。我也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有省卫计委和郑州大学的大力支持,有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一附院在新一届班子的带领下,一定能创造出新的辉煌。把一附院这张名片刷的更亮,为河南省乃至全国人民的健康做出贡献!
由于时间关系,我有很多心里话没有时间讲了。
我在省卫计委,离得很近,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会一如既往地努力为大家做好服务。
最后,对全院职工、对各位老师多年来的帮助、支持和包容,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演讲过程中,阚院长几度哽咽,听者无不动容。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众多大牌专家、主任教授,这些见惯生死离别、在手术台上稳如泰山的人们,情不自已地哭了。
会议结束,阚全程与老战友们一一握手,整个阶梯会议室的员工全体起立,鼓掌目送阚院长,而他最后一次鞠躬,双手合十挥别出门。
“第一次开会开哭。”是大家发自肺腑的感情。
河医人的朋友圈今天刷屏了,向河医男神致敬!
传奇院长精彩语录:
院长的一天:
“只要不出差,我每天早上6点多到医院,先到门诊、病房了解情况,7点左右回办公室处理医院的日常事务,8点前处理完毕。上班时间主要处理专项工作、对外交流等。8点开晨会是医院坚持多年的习惯,由职能部门负责人和院领导参加,集中反馈医院前一天运行、查房遇到的问题,有问题立即解决。每天下班后,无论多晚,我都会到病房或门诊转转。我从来不午休,每天工作时间差不多在12个小时以上。
除了管理,我还带学生、兼职全国主委(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主任委员,是众多头衔里阚全程最看重的一个),科研、业务上的工作,修改论文、审稿等放在周末。”
郑大一附院到底“牛”在哪?
“社会上说“牛”,我们自己的感觉是比较务实吧。我们第一个理念就是要看好病,所以医院在人才、学科建设、学术引进、设备等方面投入很多,医疗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与全国一流医院相比差距不大。
如果单从医疗技术考核指标来看,国家卫计委去年统计显示,我们在全国的医疗机构排第三,前两名是北京协和、四川华西;从病人结构来看, 2014年以前河南每年有40万人外出就诊,而2015年只有10万人外出就医。以前外省病人很少来河南,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2015年底,我们的住院患者中外省患者占11%!
危重症病人抢救成功率及救治能力,也是衡量一个医院水平的重要指标。现在,医院ICU病区床位数388张,在全国是比较多的;去年的危急重症病人占67%,三四级手术占71%。我们经常跟北京协和、北京301、四川华西、湖南湘雅等医院对比,成功率都是比较高的。”
黄牛党倒号问题
“北京倒号严重,主要还是限制号源的问题。像北京某医院一个专家就看30个病人,这导致很多人去北京看病几天还挂不上号,自然给了黄牛党空间。我们医院风湿免疫科的刘升云主任,以前也有人倒他的号,一个号倒成四五百元。现在这种情况没有了,主要靠协调管理、管理机制灵活。
我们医院大,调整空间大。看到病人多,门诊部会随时调配,增加专家门诊,做好分流,保证当天来的患者都能找到专家;对于知名专家的网上预约,调整号源比例,网上少放一些,现场号源多一些,保证来现场的患者都能找专家看病;或者为某个专家的病人开绿色通道,只要来的患者,无论多晚,保证全部看完。同时,对于号源进行信息全透明公开,医院也严厉打击黄牛党。没有空间了,黄牛就倒不成了。
倒号是政策、管理机制等造成的,如何解决?我觉得医院的管理方式需要探讨。另外,北京的医院为什么看病难?做个CT磁共振检查就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我们医院则要求所有的检查当天完成,避免重复挂号,增加患者负担。所以,不用住院的患者,一般一两天就解决问题;住院需要手术的患者3天内保证手术,7到10天就可以出院了。现在医院的平均住院日从以前的14.5天降到现在的9.5天。”
先做大,再做强
“医院规模不是无限大才好,而是取决于医疗资源多少。如果从管理角度讲,小一点的医院风险小更好管理。我们之所以提出做大做强的策略,是因为体制的问题,政府拨款少,引不来人才。为啥过去发展不起来?一是没钱买设备,二是没能力引进人才,三是没有能力建立好的科研平台,长此以往就会陷入恶性循环,永远赶不上上海、北京的医院,永远是三流水平。
所以,如果我们不做大,就永远做不强。如果我们医疗技术做不好,河南1亿人都要去外省看病。过去河南很多神经外科的病人都去北京,现在不出河南就解决问题了,这也是我们要做大做强的主要原因。”
引进院士,科学家
“可以把国内一流的院士,不断带到医院交流合作。院士会给医院定规划,引领科研方向;同时,医院大的发展方向,都请院士把脉。在人才培养方面,也起到了作用。综合来说,还提升了整个医院的科研水平。过去我们建科研平台,都是小打小闹,做不了大事。现在都是国际标准、国内一流,包括转化医学、基因诊疗、医学数据库等。
目前医院正在争取2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各类学科排行榜中,实现更多的学科进入全国前10名。发展精准医学,在利用达芬奇机器人新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加快推进TOMO、3D打印、基因诊疗、质子刀肿瘤治疗项目、三维可视化肝脏手术计划系统应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术平台建设。
郑大一附院重症病人多,一年30多万住院病人的数据,也要做科研、做分析。过去很多医疗数据资源都浪费了,没有人总结分析。现在我们要做高水平的大数据。所以,近几年我们的意识有大转变,并不是光喊“向国内一流医疗机构看齐”,而是实实在在缩小差距。”
.............
(原标题:【离别阚院长】郑大一附院职工:“第一次开会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