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医生如何给自己“加分” 教你几招释放个人魅力

健康界雷淼

“不要以为我们早就懂了的科学常识绝大多数人都懂,不要以为科普这些科学常识没有用,不要以为科普是个孤独的工作。”作家冯唐曾如是表述自己对医学科普的理解。

这一感知正得到越来越多医疗同行的认同。医务工作者们开始通过自媒体平台向患者传递医学常识,科普也逐渐发展成为青年医生展现个人魅力,吸引患者前来就诊的“新风尚”。

“青年医生的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临床治疗、科研工作当中。”7月22日,在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学科普训练营启动会上,北京医学会会长金大鹏表明自己对青年医生价值塑造的态度,“为患者提供科学、权威的防病治病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也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青年医生该如何获取科普素材?如何制作患者喜爱的科普读物?不妨听听几位医界大咖的科普实践秘籍分享。

秘籍一:倾听患者的“声音” 杜绝危言耸听

“我的一位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过敏反应,导致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前来就诊时她的胳膊骨折还打着绷带,这就是我参与科普工作的导火索。”武警总医院过敏反应科的岳红红医生自称是一名“科普新兵”。她认为,患者的无知并不是愚昧,而是由于医学科普知识还没有普及到位。医生的科普工作其实就是“辟谣扶正”的过程。

如何获取患者感兴趣的科普素材?“患者到医院就诊时,经常会交流与疾病相关的医学知识。其中错误的医学认知就是可以摘取的科普素材。”岳红红总结道,给患者群体普及医学知识,就应当针对患者关注的兴趣点。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所提供的素材中包含错误的医学信息,科普就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纠正。”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王晏美将科普工作比喻为做菜,“医学素材就像蔬菜,医生要把它整合,就像切菜、炒菜,再配以合适的口味呈现给患者。但与此同时,也不能为了追求口味乱‘加料’,要杜绝危言耸听。”

秘籍二:“通俗却不低俗”的科普内容最受欢迎

“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做好科普有两点很关键:一是故事性,二是通俗易懂。”资深医疗媒体人子琳认为,医生想要写出让患者看得懂、愿意看、愿意转、记得住的“爆款”文章,就要学会一些小诀窍。

“就文章标题而言,好的标题是赢得患者关注的关键所在。”子琳列举了几个失败标题案例,比如:《什么是健康》的内容宽泛,《从生药学角度认识中草药》的专业性太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治疗》的关注度低……如何才能写出受患者欢迎的标题?以下几点可能需要借鉴。

秘籍三:多样化的科普形式可以吸引患者前来就诊

十多年前,医学科普工作只能依靠医生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现今,多样化的科普形式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传播率呈指数增长。北京急救中心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医生感叹各类自媒体平台的兴起,为医患进行有效沟通开辟了新渠道。

他认为,医生做科普工作仅仅是写文章还不够,要勇于创新其他方式增强医学知识的传播性。多种形式方便各年龄段的患者接收医学讯息,尤其是方便老年人学习新知识。

正是因为青年医生在科普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医学科普也从“写文章”衍生出图文科普、漫画科普、视频科普、歌曲科普、直播科普等等其他传播方式。贾大成说,这些多样化的科普方式不仅能够为患者普及医学知识,扫除疾病治疗的盲点,还能成为医生释放个人魅力的舞台,相信会有更多青年医生加入到科普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