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控费好难?美国山间医疗教你3招
健康界梁雯卓(编译)
说到医院里那些个成本居高不下的“老大难”科室,都让医院管理者头疼不已。手术室便是其中之一,通常其开销会占到机构总花费的40%以上。为了控制成本,医院管理者可谓煞费苦心,不断探索各种方法:如果能在提高手术室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减少了不必要开支,岂不是两全其美。然而,知易行难。手术室的高额开销却始终没能降下来。
近期,山间医疗(Intermountain Healthcare)却“无心插柳”地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迫于成本压力,山间医疗在整理手术室延时病例时,注意到高额开销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第一例手术能否准时开始,手术持续时间和周转时间。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山间医疗采取了三管齐下的方法来改善外科医生与患者间的交流,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成本。
1. 打造急诊室文化,增进医患交流
通过设置患者进出手术室的时间参数,山间医疗重新定义了“准时”这个概念。这些时间参数清晰地向工作人员和外科医生备注了准备手术时间和进入手术室时间。一个小小的改变,就将手术前的延迟由7分钟减少到了1分钟。
正是由于这个变化,山间医疗的手术准时启动率从12%提高到了68%。保持一致、准时起步的手术室文化逐渐影响着外科医生们的效率观念。
2. 追踪手术持续时间,以优化外科医生和患者的手术体验
追踪手术持续时间为山间医疗提供了优化医患双方诊疗体验的机会。院方会与外科医生及时共享并商讨具体手术流程以及持续时间的差异——实际手术时间与计划持续时间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方式,医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流程,并以此为依据规划患者进出手术室所需时间。更好地追踪病例持续时间,为山间医疗的员工提供了更具体的手术室预期使用时间表,患者的手术体验也因为等待时间的缩短而改善了。
3. 重新设计员工角色以提高效率
为了改善手术室的轮换时间安排,提高效率,院方重新分配了员工角色。
起初,因为缺乏明确的角色分配导致多名工作人员重复完成冗余任务,造成劳动力成本升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山间医疗使用了“后勤维修人员”(pit crew)方法来分配角色。当某些任务必须分阶段执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时,机构就会根据效率而不是头衔来指派人员充当某个角色。在重新分配这些角色的同时,一批核心护士会为派来的“新人”提供培训。在实行该方法后,矫形手术的周转时间下降最为明显,从平均27分钟下降到23分钟。
原文来源:Advisory Board
原文标题: 3 ways Intermountain improved its OR effici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