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睡眠日 | 专家教你不吃药治失眠 医护人员赶紧收好了

健康界张娟

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睡不着星人”开始抱怨自己“睡了个假觉”,而这并非危言耸听。

据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公布的研究显示,中国六成90后年轻人存在晚睡的作息习惯,能保持早睡早起作息的只有不到两成。另外,全球成年人中,超过六成存在某种影响睡眠的医学问题,1/4的成年人有失眠问题。

失眠似乎已成为一种现代病。你的失眠到底有多严重?赶紧用“失眠严重指数(ISI)”来自测一下吧!

(0~7分为无临床意义的失眠;8~14分为轻度失眠;15~21分为中度失眠;22~28分为重度失眠。)

今年3月21日是全球第十八个世界睡眠日,主题为“规律作息,健康睡眠”。为了拯救更多“特困生”,健康界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理科(睡眠科)主任王健。这位多年来专治“睡不着觉”的“老司机”,教你如何不吃药,就能“睡得好”。

睡眠也需要学习?!

还记得小时候妈妈教过我们怎么睡觉吗?显然没有,因为睡眠不需要学习,就像饿了吃饭,渴了喝水一样,困了我们自然就睡了。那为什么有很多人会失眠?因此,睡眠确实需要学习,“学得好”就不会失眠。

有些失眠患者就像感冒不治疗也会好,通过锻炼身体、调节情绪等方式,很快可以找回好睡眠,但有些患者就没这份“幸运”了。为何存在这种差别?“这与构成失眠的三大要素有关。”王健解释道,“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和维持因素。”

周围环境导致的压力大、爱操心、遗传等生物因素都是失眠的易感因素,诱发因素包括服用咖啡和药物、照顾小孩、生活不规律等生物环境因素。而“易感因素+诱发因素=急性失眠”,但是急性失眠是短暂的,患者可通过自身调节来缓解或治愈。

维持因素是失眠的关键,是指个体为了应对一些突发失眠,而采取的不良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在床上的时间过多,二是在卧房出现与睡眠无关的行为。“急性失眠+维持因素=慢性失眠”,长期慢性失眠患者需要接受医疗干预。

王健表示:“开始失眠是急性的,后来人们采取了不良策略,使失眠更加严重,躺在床上的觉醒与床这个环境产生了连接,形成一个经典的条件反射,慢性失眠就产生了。”

治失眠不用吃药 认知行为治疗更牢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目前治疗失眠的药物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失眠患者对药物是既爱又怕,“他们爱是因为必须得吃药,没药就睡不着,怕是因为,吃药会成瘾,会不会把自己吃傻?他们的心里很矛盾。”王健说,“更重要的是,目前现有的镇静催眠药根本无法彻底地解决失眠问题,只能控制其症状。”

为了彻底治疗失眠,王健及其团队引进了一种不吃药治失眠的方法,即失眠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其治疗效果不但能与药物产生相同的疗效,而且维持的时间比药物更持久、更牢固。

这一结论,也得到了王健及其团队的实验证明。2012年,该团队用三个组(服药组、CBT-I组、服药加CBT-I组)同时进行平行试验。60人为一组,总共做了200多例对照追踪研究。结果证明,纯CBT-I组最好,次之服药加CBT-I组,最差的是吃药组。

CBT-I治疗失眠为什么效果如此好?王健表示,“它主要是通过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和放松训练,在6-8周时间内,切除慢性失眠患者的反射弧,让失眠者重新建立一个新标准的睡眠行为。”

首先是刺激控制疗法,简单地说,就是限制患者清醒地呆在床上的时间。一定要他们有固定的睡眠时间,不管你几点睡,到点了就一定要起床。具体要求如下:

其次是睡眠限制疗法,是指患者在床上的时间与睡眠的时间要一致。这种方法需要治疗师确定患者日常的睡眠时间。比如患者两周之内每天睡着的时间是6个小时,那就在开始治疗的时候严格地将睡觉时间控制在6个小时,当设定早上6点钟起床时,夜晚无论多困都只能等到规定的时间,也就是晚上12点才能上床,以此提高睡眠效率。

睡眠效率 = 有效睡眠时间 / 在床时间

第三是放松训练。这里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放松方法:呼吸法。深深吸一口气,感觉凉凉的空气经过鼻腔,心中默念1234,呼气,感觉温温的气体经过鼻腔呼出,心中默念1234,屏息心里默念1234。然后再循环做几次:吸气1234-呼气1234-屏气1234。

王健表示,CBT-I治疗效果与患者自身努力有很大关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仅要全靠自觉性完成睡眠日志,还要在停用药物的初始阶段,CBT-I治疗见效还不那么明显的时候,自己度过一段睡不着的“煎熬”时间。

医务人员睡眠小妙招 鼓励白天喝咖啡

睡觉对于工作繁忙的医务人员来说,简直就是奢望。据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第三方评估情况报告”显示,医务人员日均睡眠时间为6小时左右,认为自己睡眠充足从2015年的33.6%下降到2017年的19.6%。看来,10个医务人员中8个都有失眠的经历,为此,王健医生为同行们开了一剂改善睡眠的“良方”。

减少赖床

你只需睡到能第二天恢复精力即可,限制在床时间,帮助加深睡眠。在床上花费过多时间,会导致片段睡眠和浅睡眠。不管你睡了多久,第二天一定要规律起床。

定时起床

每天同一时刻上床,同一时刻起床,能帮助建立“生物钟”,但这一点一般医务人员很难做到。

避免打盹

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有助于夜间睡眠。不失眠的人打盹儿或午睡时间也不要超过30分钟,不拉窗帘、不盖被、和衣休息即可。

不看闹钟

把闹钟放到床下或转移它,不要看到它。反复看时间会引起挫败感、愤怒和担心,这些情绪会干扰睡眠。

规律锻炼

锻炼帮助减轻入睡困难并加深睡眠,制定锻炼时刻表,不要在睡前3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咖啡类产品的摄入因人而异

咖啡因类饮料和食物(咖啡、茶、可乐、巧克力)会引起入睡困难、夜间觉醒及浅睡眠。但做失眠治疗时,白天根据医嘱,可以饮用咖啡,作为治疗的一部分。

不要强迫自己入睡

睡眠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试图强迫自己入睡,只能让自己更睡不着。如果实在睡不着的话,可以尝试离开卧室,并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活动,如读书写字,当感到困倦时再上床。

适宜环境

卧室舒适,且不受光线和声音的干扰,能帮助减少夜间觉醒的可能性。保持最佳的睡眠温度(16°C-20°C),不宜过冷过热。

规律进餐

不要空腹上床。饥饿可能会影响睡眠,睡前进食少量零食(小饼干,点心,牛奶)能帮助入睡,但要避免过于油腻或难消化的食物。

避免饮酒

酒精可以促眠,但却容易引起早醒和脱水,最终会加重失眠。

避免过度饮水

为了避免夜间尿频而起床上厕所,避免就寝前喝太多饮料。老年人餐后饮水不超过500毫升。

避免吸烟

尼古丁是一种兴奋剂,会加重失眠。

避免多思

别把问题带到床上去想,养成睡前在床下记录问题清单和明天计划的习惯。多思多虑只会干扰入睡,并导致浅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