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13家医药上市公司 深圳的高速创新与困局

E药经理人章艺枫

作为衡量一个地方医药发展水平与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医药上市公司既是提升城市形象与品牌的名片,也能够成为带动地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力担当。E药经理人以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市值版图为基础大数据,历时三个月,对于整个中国医药城市的分布进行梳理和深入分析,希望回答一个问题:从历史演变和资本推助的角度,一个真正有竞争力的医药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词是什么?

位列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务院定位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说起这座城,深圳总会让人联想到“开放”“科技”和“现代”。

深圳地处珠江三角洲前沿,是连接香港和内地的纽带和桥梁。其前身为广东省保安县,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将深圳定为“经济特区”,深圳成为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承载着改革开放窗口的重任,当前除了金融城市的标签,随着国际化影响力的增强还发展为新兴的移民城市,吸引了不少海外科技人才。

孵化出腾讯、华为等IT界巨头,深圳已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的领头羊,这不得不归功于深圳早期借助体制优势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升到战略层面。20世纪80年代,深圳以“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为主,发展劳动密集型轻工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01年深圳正式开始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出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政策,以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从1990年到200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8.1%提高到42.3%。

正是有了高新技术产业为基础,加之开放的经济环境,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精准医疗等医药相关产业得以在深圳生根成长。

在E药经理人统计的市值城市排名中,深圳以13家医药上市公司共2638.29亿元市值,在20个代表城市中高居榜单第二。纳入深圳市值版图的13家公司中,开立医疗、尚荣医疗、理邦仪器3家公司以医疗器械业务为主,华大基因在精准医疗领域可以说引领行业,其余包括信立泰、海普瑞等在内的9家公司则多与生物药研发、销售相关。这些细分领域也呈现出了深圳市当前的医药产业版图。

1

器械帮潮起潮落

深圳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蔡翘梧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疗圈和电子圈联系很紧密,很多人才从电子圈跨到医疗圈。深圳医疗圈之所以成长得这么好,跟深圳电子业有很大关系。”

深圳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先全国,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磁共振成像系统、第一台彩超、第一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多种自主创新的医械产品。被冠以“医疗器械之都”美誉的深圳名副其实,深圳也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起源之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MRI(核磁共振成像系统)。

彼时,中国的医疗器械行业几乎是一张白纸,所有的医用诊疗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1986年,主营医疗器械业务的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这家坐落于深圳蛇口港附近的不起眼的小公司,却成为几乎整个深圳医械行业的孵化器。

时间回到1983年,彼时MRI作为世界领先的医用设备刚刚面市。大约一年以后,为了打破进口垄断,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给中科院下达了硬任务:研发MRI,并且要做出上市产品。

时任中科院声学所研究员的陶笃纯,即后来建立安科的掌舵者,被派遣去美国原厂家学习如何操作机器。几个月后学成归来,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科健公司,并与美国医械公司Analogic合资创办了子公司安科。

而科健和安科落户选址在深圳,一方面是深圳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市场化程度更高的体制优势,另一方面是研发产品所需的元器件需要去香港购买,深圳毗邻香港,在地理位置上是最佳之选。

1988年,安科MRI样机研发成功,后续随着B超、胎儿监护仪等系列产品的推出,安科逐渐积攒技术实力,并稳坐行业领导者位置。同时,安科也成为了民营医疗器械企业的“孵化器”,很多安科的技术骨干出走自立门户或是挖掘新机遇,另外在安科的辐射影响下深圳医疗器械企业开始遍地开花。

2010年,在深圳460多家生产型医疗器械企业中,有近200家与安科有渊源。迈瑞医疗创始人徐航、李西廷,理邦仪器创始人祖幼冬、张浩等,均是曾在安科打拼过的技术人才。1991年成立的迈瑞以监护仪起家,成立于1995年的理邦仪器则以胎儿监护仪起家。

然而,2005年安科母公司科健被曝15亿元亏空,债务重重、员工欠薪,安科股份被转手了两次,2006年安科一度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这一系列打击给昔日的医械巨头带来了重创,甚至是逐渐陨落的开始。

但与此同时,在深圳乃至全国医械行业,以迈瑞为代表的医械企业通过自己的研发和商业体系逐渐崛起。目前,深圳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超过700家,总产值超过400亿元,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约8%左右。并且涌现出迈瑞、理邦、先健科技、开立医疗、稳健医疗等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有40多家企业已进入医械亿元俱乐部。

虽然安科帝国已成为过去式,但当前医械领域最强者依然还是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壮大。通过加大投入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结合赊销、分期付款、延长保质期等多种营销策略,以及率先规划进军海外市场,年收入90亿元的迈瑞已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医疗器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57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迈瑞在国际化进程也在加速,其海外销售收入占比达一半。当前,迈瑞也在积极为创业板IPO做准备。

此前在迈瑞的影响下以及国内政策受限因素,多家深圳本土医疗器械公司也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深圳器械帮在国际舞台上塑造着自己的影响力。

深圳自主研发生产的各类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已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诊断设备出口十强中,深圳共有迈瑞、开立、理邦和金科威四家企业上榜,稳健医疗连续多年一直保持医用敷料全国出口第一或第二的地位。

然而,深圳作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源地,尽管在细分领域深圳不少企业仍占据优势,但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深圳在医疗器械行业一枝独秀的地位已不再,领先优势正在减小。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500亿元,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现有一万五千多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4万家医疗器械代理商,经营44个大类,几十万个规格的产品,且已形成区域集中化、产业化的格局。

以鱼跃医疗为代表的苏州和以威高集团、新华医疗为代表的山东,这些在医疗器械领域快速赶超的新兴地区正在向深圳发出挑战。而就深圳自身来说,近年来无论是产值全国占比还是发展增速均逐年下降,形势不容乐观。

2010年~2015年,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年产值从163.03亿元上升为270.13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37%,仅有全国一半,产值全国占比也从曾经的20%下降到2015年的8.8%左右。

相比之下,苏州医疗器械产业年产值2015年增长到220亿元,且一直保持约20%的增速。从国内整个医疗器械市场来看,国产产品只占30%,而国外产品占了70%,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面对这一现状,九三学社深圳市委会对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后,在2017年深圳市六届政协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的提案》,该提案指出影响深圳医疗器械发展的诸多问题。

首先,研发投入不足,高水平医学院校、高水平的医疗机构、高水平研究机构数量少等客观条件造成创新基础薄弱,截至2016年11月,深圳获批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已落后于上海、北京。

另外,深圳本土自主创新骨干企业除迈瑞外,普遍规模偏小、发展参差不齐,稳健、理邦、蓝韵集团等骨干企业年增长都缺乏竞争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正在上演:深圳医疗器械企业外迁明显增多。2008年以联影医疗董事长薛敏为首的创新团队在深圳组建高端磁共振成像技术创新平台,但2011年联影医疗却异地落户上海,迈瑞在南京建立生产基地,华大基因测序仪生产落户武汉光谷,稳健医疗在湖北崇阳建设全国最大医用敷料基地,2016年安科计划投资4.4亿元在东莞松山湖建设高端影像设备产业园。

此外,华因康、普门、菲鹏等创新中小企业纷纷落户珠三角的中山、东莞松山湖等地。企业外迁趋势增强,而深圳市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医疗器械产业核心创新园区。据悉,南山区曾是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一个聚集地,全市医械产业的产值80%在南山区,而随着企业外流,产值占比缩小到全市五成。

专业人士分析,虽然深圳出台很多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但与IT等其他高科技产业相比,实际上很多医疗器械企业没有享受到太多的优惠政策。虽然深圳在医疗器械领域有先发优势,但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挑战,需要出台专门针对医疗器械产业的政策和举措。

2018年初,深圳市发改委释放信号,称为推动医械发展将筹建深圳市医学科学研究院、组建转化医学研究平台等三大平台。另外,医疗器械领域国家分支机构落户深圳项目已上报国家主管部门,并申请在深圳设立国家药品医疗器械技术评审深港分中心。在这些努力下,未来,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能否重振威风?

2

寻找新标签

作为发改委2005年批准认定的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之一,深圳生物产业规模全国居前。2009年,深圳市印发了《深圳生物产业振兴规划(2009~2015年)》及配套的《深圳生物产业振兴发展政策》,这标志着深圳将生物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重点培育。

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是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全球未来产业竞争的热点领域,深圳市政府已将生物产业列为全市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将生命健康产业列为全市六大未来产业之一。生物产业是否会成为深圳市的新一张产业名片?

近年来,深圳市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以年均20%的增速快速发展,2013年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055亿元;2016年产业规模约2000亿元。2016年深圳生物产业增加值222.36亿元,同比增长13.40%,预计2017年深圳生物产业增加值可达235.56亿元。

目前深圳市在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药、高端生物医学工程、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细胞治疗等技术领域优势突出,建成各类创新载体319家,其中国家级有21家。当前,深圳生物产业在细分领域已涌现出迈瑞、海王生物、海普瑞、翰宇药业、华大基因、北科生物、微芯生物等一批创新型企业,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国家级龙头企业或世界级领军企业。

在生物医药行业,国药一致、海王集团、华润三九、健康元、泰康等企业已在国内外高度知名。赛诺菲巴斯德和葛兰素史克两大国际疫苗巨头也在深圳落户。同时,太太基因、赛百诺等创新能力突出的研发型企业也为深圳在基因药物方面增强实力。

深圳除了拥有医疗器械领域的“黄埔军校”安科,华大基因这家公认的基因测序领域的“黄埔军校”也早已名声赫赫。以华大为基础和平台,深圳期望在基因治疗领域再布新局。

1990年,当时还在华盛顿大学留学的华大基因的创始人汪建与基因学专家杨焕明等人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999年,华大基因研究中心落户北京。

2003年,华大被收编入中国科学院领导的基因组学研究“国家队”,但体制内的条框与华大的理念差异在碰撞中不断升级。2006年,华大采购5台新一代基因测序仪的需求遭拒,这一事件刺激了汪健毅然于2007年率华大南下深圳。

华大为深圳带来先进的基因研究技术和强大的基因测序技术,现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究机构,并于近年加强精准医疗的研究,对标国际,打造临床研发、转化、检测、样本资源网络、基因数据库等共享平台,成为深圳精准医疗领域的领头羊。

彼时,深圳则在资金、政策上全力扶持华大成为样板企业。这样的打造能力,深圳此前已通过扶持迈瑞、海普瑞等标杆企业得以充分显现。

2010年是华大发展历程的关键,在深圳市政府的促成下,国家开发银行给予华大15亿美元的贷款额度,华大利用部分资金从IIIumina购买了128台测序仪HiSeq2000,此举促使华大一跃成为全球最大基因测序机构。

2011年10月,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方案获得上级批复,并由华大基因研究院组建及运营,同年,深圳还承诺每年给予华大基因2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在政策和环境的“滋养”下,华大基因逐渐壮大,同安科类似,从华大也走出了很多人才骨干自主创业,这为深圳乃至全国精准医疗产业添砖加瓦,业内统称为这些企业为“华创”或“华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共有47家主要汇集在北上广深的“华创”系企业,贝瑞基因、诺禾致源、安诺优达等公司越来越吸引着精准医疗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的关注,2015年起一度掀起精准医疗投资热,并且目前还在持续升温中。

当前在深圳,除了华大基因,刚成立两年的“华创”系企业深圳碳云智能等正在增强基因测序等精准医疗技术的竞争力。

另外由深圳靶向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创设的国内首家靶向基因精准治疗中心也尝试将相关技术运用到治疗过程。手握华大这张王牌,深圳市通过建立深圳市精准医疗医学研究院和精准医疗孵化器加速精准医疗产业布局。

由于深圳市高校及高端研究机构数量少,为加大深圳市的在生命健康领域的创新力,深圳市一直在积极引进人才,尤其是对标高新技术的海外人才。

截至2016年底,深圳已引进生物生命健康领域孔雀团队38个、“千人”专家32名、高层次医学团队73个。2011年深圳还创立了南方科技大学,同时吸引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知名学府在深圳建立校区。

不仅如此,2016年以来为弥补源头创新的短板,深圳通过高校或其他的平台频频牵手诺贝尔奖得主,提出要发挥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引领带动作用,在化学、医学、光电等领域,规划建设十个由诺贝尔奖获得者领衔的实验室。人才对创新节奏飞快的深圳来说永远是难以及时弥补的需求缺口。

从创新环境和产业空间布局上看,深圳各区的产业优势已逐渐成熟,并据此开展不同的产业布局:在南山区,拥有生物孵化器以及众多科研院所和生物医药高新产业;

在福田区,医疗及健康服务基础良好,在医院集群上具有优势;在盐田区,在华大基因的带动下,基因组学方面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

在坪山区,建立了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目前入驻有120余家生物企业;大鹏新区的国际生物谷,则是深圳市最新规划发展的生命大健康产业基地。

借助集群优势,深圳将继续扩大各区在生物和生命健康细分领域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