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院:用“膀胱起搏器”还尿失禁患者“身心自由”
健康界索思
目前,全球约有两亿人遭受不同程度的尿失禁困扰,其中女性尿失禁发生率就高达34%。在我国,同样也有千万患者饱受尿频、尿急、尿失禁等排尿障碍的折磨。北京医院泌尿外科教授张耀光介绍,尿失禁患者的就医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与就诊率低、误诊率高等原因有关。
为助力患者“尿”自由,恰逢世界尿失禁周来临之际,北京医院适时成立了骶神经调控临床示范中心。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教授(左)、泌尿外科主任万奔教授(中)、泌尿外科张耀光教授(右)共同为“骶神经调控临床示范中心”揭牌
北京医院院长王建业表示,北京医院将用三大优势——管理理念、诊疗技术和专家团队,为尿失禁相关新技术的应用和规范化诊疗奠定推广基础。
折磨两亿人的“社交癌”
65岁的朱阿姨(化名)并没有迎来令人欢喜的退休生活。随着年纪的增长,她的尿失禁病情愈发严重,连正常喝水和“动弹”都成了奢望。
“尿失禁的危害远不止于此。”张耀光介绍,如果患者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在身体上,并发症出现的风险便会大大提高,如急性膀胱炎、肾盂肾炎,甚至高氮血症或尿毒症等;在心理上,重症尿失禁患者还会因羞于走向社会,影响生活质量。“近6成难治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基本上丧失正常的社交生活,因而其又被称为‘社交癌’。”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尿失禁对患者的身心危害?张耀光强调,其并非无法根治,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患者“治疗未得法”和“求医未对门”。
治疗有“器” 求医有门
泌尿外科是北京医院的重点科室,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享誉全国。据其主任万奔介绍,北京医院是全国最早一批开展骶神经调控疗法治疗泌尿相关疾病的医院之一,目前每年收诊患者超过3万人次。
一年前,辗转多地求医的朱阿姨,慕名来到北京医院泌尿外科,找到张耀光教授。在他的建议和手术下,植入了膀胱起搏器。
膀胱起搏器植入位置示意图
张耀光介绍,膀胱起搏器类似于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体内长期使用的神经调节治疗手段,通过弱电脉冲影响骶神经,调控膀胱、括约肌和盆底神经反射,使其准确向大脑送达“开”、“关”信号。该治疗除适用于因患各种疾病造成的急迫性尿失禁、尿频尿急等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还为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带来了希望。
膀胱起搏器
通过调控骶神经,现在的朱阿姨,不仅每天的排尿次数恢复到了生病前,恢复了日常活动,还避免了因大创伤手术——膀胱扩大或尿流改道等引起的身体伤害。张耀光表示,目前,膀胱起搏器凭借三大优势——安全、微创、可逆,在欧美等国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超过20余年,全球已经有超过25万人选择该疗法,并从中受益。
从治疗效果来看,张耀光表示,膀胱起搏器对急性尿失禁患者的治疗在5年内的治疗成功率达82%,84%的患者对疗法满意,超过90%的患者愿意向其他人推荐。
每当张耀光看到症状减轻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面色红润、正常散步、外出就餐……他都由衷地感到欣慰。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医生关注到中国尿失禁病患群体,为提高患者就诊率和治疗率,帮助患者摆脱“束缚”重享“自由”人生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