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利教授:青光眼治疗领域的新大陆在哪里?
国际眼科时讯国际眼科时讯
编者按:青光眼是导致不可逆性视力损害及眼盲的首要疾病,给患者和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与心理负担。目前疗法虽多,然疗效甚微,因此亟需开拓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在ARVO 2018上,来自北京同仁医院的王宁利教授归纳总结了青光眼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为青光眼患者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青光眼治疗的最前沿研究吧。
治标不治本,亟需新探索
王教授指出,青光眼是造成不可逆性视力损害及眼盲的首要因素,其中以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最为常见。预计到2040年,全世界将会有1.1亿青光眼患者,患病率约为3.2%。青光眼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仅仅在中国,每年因青光眼所消耗的医疗资源就达188亿人民币。
目前用于治疗青光眼的方法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治标不治本,只能通过控制眼压起到延缓疾病进程的作用,而视觉损害最终都无法避免。此外,现存疗法还会引起眼表疾病和毒性,治疗的复杂性还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等问题。因此我们亟需一种持久的、可逆转青光眼进程的、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
全面剖析青光眼基因疗法
王教授指出,目前基因疗法已在一些疾病中取得显著疗效,其中包括一些眼科疾病,例如视网膜色素变性(Mertk)、Leber先天性黑矇(RPE65)、色盲(CNGB3)、遗传性视网膜劈裂症(RS1)、Stargardt病(ABCA4)等。那么,青光眼的发生发展与哪些基因相关呢,是否可以用基因疗法来缓解或治疗青光眼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王教授向我们描绘了青光眼基因治疗研究的框架。他指出,针对青光眼基因治疗的研究思路可分为三部分:RGC保护、IOP控制、治疗基因突变。RGC的保护可分为抗RGC凋亡(过表达Bcl-XL基因)、补充神经营养因子(转染BDNF、CNTF、PEDF等基因)、抗蛋白质错误折叠(GGA、HSP-70等基因);IOP控制可靶向小梁网细胞(C3、MMP)和睫状上皮细胞(MMP、AQP-1);此外,还可以通过扭转Myocilin、oprineurin、WDR36、LOXL1等致病基因的突变来干预青光眼的进程。
青光眼基因治疗最新研究
王教授随后向我们介绍了最近的一些突破性研究。
该研究发现,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干预MYOC可显著降低IOP,并且阻止青光眼造成的进一步损伤。
该研究发现,通过CRISPR/Cas9干预Nrl表达后可使视杆细胞获得部分视锥细胞的功能,并增加视杆细胞的存活。
该研究发现,移植iPSC源性小梁网细胞可显著增加房水流出。
一网打尽青光眼基因治疗现存问题
王教授在大会上组织了“青光眼基因治疗”的专题报道,诸多青光眼专家分享了研究进展,并就下列问题进行了探讨:
1.MYOC引起青光眼的机制;
2.青光眼发生的分子机制(除MYOC突变以外);
3.iPSC源性小梁网细胞移植到青光眼患者眼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青光眼基因治疗的潜在靶点;
5.青光眼干细胞疗法的潜在靶点;
6.青光眼基因治疗相关的基因编辑技术;
7.用于青光眼基因治疗与干细胞疗法的动物模型探讨。
原标题:王宁利教授:青光眼治疗领域的新大陆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