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我国发布权威指南

医脉通

临床中,很多疾病的管理需要依据或参考风险评估结果,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风险分层,是加强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医生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依据。如何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呢?

由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顾东风院士牵头,联合国内9个专业分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于2019年1月在《中华预防医学杂志》首发。

总体风险评估建议: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

心血管疾病总体风险可分短期风险(10年风险)和长期风险(15~30年或终生风险)。对20岁及以上没有心血管疾病的个体,首先进行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评估,将评估对象分为10年风险低危、中危、高危个体;对于10年风险中、低危且年龄为20~59岁的个体,进行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评估。

图1  20岁及以上居民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流程

1.10年风险评估

对于10年风险达到高危或单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达到治疗起始值的个体,推荐进行经常性10年风险评估,每年评估1次,并与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临床治疗(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35岁及以上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超重或肥胖、吸烟等),推荐每1~2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35岁及以上不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个体,应当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应每2~3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Ⅱa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20~34岁个体,应关注自身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应考虑每3~5年进行1次10年风险评估(Ⅱa类推荐,C级证据)。

2.终生风险评估

年龄20~59岁且10年风险处于中、低危的成年人,可以考虑每3~5年进行1次终生风险评估(Ⅱb类推荐,C级证据)。

风险评估工具和风险等级划分

心血管风险评估建议采用我国最新的China-PAR模型,共11项指标,包括:(1)性别;(2)年龄;(3)现居住地区:北方或南方(以长江为界)、城市或农村;(4)腰围;(5)总胆固醇;(6)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7)当前血压水平;(8)是否服用降压药;(9)是否患糖尿病;(10)现在是否吸烟;(11)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指父母、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图2  China-PAR模型

通过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网站(http://www.cvdrisk.com.cn)或“心脑血管风险”手机App评估工具,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

图3  心脑血管病风险评估网站

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分层:应用Ch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10.0%为高危,10年风险在5.0%~9.9%为中危,10年风险<5.0%为低危。

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分层:应用China-PAR模型,评估心血管疾病终生风险≥32.8%为高危,<32.8%为低危。

来源:中国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编写联合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19, 53(1): 13-35.

通信作者:顾东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

原标题:怎样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我国发布权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