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这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实践经验拿走不谢

中国质量管理杂志耿雯倩 万文 江一峰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安全、食品安全和医院感染事件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过程中,医院作为医疗救护主体,承担着救治病患和维护公众生命健康安全的任务,因此医院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必须得到物资、场地和信息的充分保障。因此,应急保障工作是医院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将对医院高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支撑[1]。

1 医院应急保障实践经验

1.1 应急保障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

1.1.1 应急保障工作组织架构    根据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统一领导,协调合作”的原则,医院建立包括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应急管理工作小组在内的组织机构。在应急管理工作小组中,根据职能划分,下设应急保障工作小组。小组组长为后勤保障分管副院长,副组长为医院后勤保障部门负责人和物资采购部门负责人,组员为相关部门科员。

小组主要职责包括:(1)在应急处置时,负责基础及应急物资(包括药品、器材、试剂等医用物资和食品、水等普通物资)供应,以及设施设备保障、维修抢险、通讯网络、秩序维护、安全保卫等任务和日常组织管理工作,其中,物资采购部门负责必要时开通应急采购绿色通道,启动快速审批和采购流程。(2)在日常工作中,做好各类应急资源储备需求分析、现状分析和财务可行性分析,做好物资储备计划管理,并在必要时整合社会资源。

应急保障工作小组可进一步细分为物资组、设备组、通讯组、安保组和运输组等实体化工作模块,保证应急保障工作的及时有序开展。

医院应急保障工作组织架构

1.1.2 应急保障人员培训    医院首先建立导师库制度,成立应急管理培训导师队伍,负责落实各类人员年度应急培训和演练计划组织和执行。具体根据医院风险源、面临突发事件特性和范畴,对相关专业领域具有一定资质的院内和院外专家进行遴选,遴选合格者聘任为导师并定期考核。其次,将培训对象按分工不同分为组织指挥人员和执行人员,分类培训,提高能力。培训形式包括课堂讲座、短期集中培训班、学术交流讲座,或前往其他模范试点医院,进行考察学习和应急演练[2]。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应急培训形成固定时间、内容与形式的制度规范,将相关法律法规、预案与指挥、综合与协调等作为重要内容,以增强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开展年度应急保障综合培训,要求每年至少集中培训1次,培训内容包括基础应急知识和专业应急知识。培训前要求导师制定大纲和教案,培训中结合案例分析、情景重现和应急演练,从理论和现场操作两方面进行培训。

1.1.3 构建应急保障团队    应急保障工作人员主要以兼职兼岗形式存在。由于应急工作的突发性,要求应急保障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快速转变状态以及高效协同配合能力,这就需要在人员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团队建设,可采用定期召开小组协调会议、开展应急演练或团队素质拓展等形式,增强不同科室人员之间的沟通,培养工作默契度,增进彼此信任。如通过开展应急演练,发现和解决应急保障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而强化岗位责任意识,熟悉应急保障工作的指挥、协调和处置程序,同时评估应急保障的准备状态,检验应急保障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现场处置能力,检验应急保障预案的可行性并改进完善。

1. 2 应急管理物资的保障

1.2.1 物资保障体系的设置与要求    应急物资在事故即将发生前用于控制事故发生,或事故发生后用于疏散、抢救、抢险等,包括应急救援的工具、物品、设备、器材、装备等一切相关物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拨等流程环节和处理程序。要求应急物资专人专账管理,定期检查、更新和清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调配,协助处理突发事件[3]。

1.2.2 应急保障物资的分类与储备    根据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需求,满足救治装备、药品、传染病控制、中毒防护、核放射防护、后勤保障6种用途,应急保障物资主要包括紧急医疗救援物资(急救物资与设备、医药物资与设备)、应急队伍保障物资与设备、疫情防控类物资与器材(消毒与杀虫、个体防控等)以及化学品泄漏紧急处置物资[4]。医院根据物资分类,主要包括个人防护、后勤保障装备、现场采样设备、现场检测试剂和设备、消毒杀菌器械和药品、常备疫苗和血清等类型,建立《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制定《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并进行保障物资需求分析(包括种类、数量、质量、结构),完善保障物资储备。为合理控制储备成本并避免储备空间浪费,应急保障物资实行实物储备和计划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实施专人专管、定期清点、规范出入、核销损失等流程管理,并通过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应急物资储备、使用和调配的动态管理。

该院应急药品的储备实行品种控制、总量平衡、动态管理,保证储备药品的安全和有效使用,除药品外的应急物资的实物储备主要是在节假日前根据日常用量准备应急用量。计划储备是根据上一年度储备目录,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制定本年度应急储备物资药品种类和数量。同时在储备过程中专人专账,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出”[5-6]。按照有效时期排列,即时监督,避免产生过期物资或过期物资非正常进入,确保应急物资的数量和质量。物资管理和采购部门应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必要时建立医院应急物资专项预算和应急物资采购绿色通道[7-8]。

1.2.3 应急保障物资的调配与维护    按照应急抢救设备分级分类管理要求,医院制定《卫生应急抢救设备调配使用流程和管理制度》,并修订各种设备使用指南。医院实行“平战结合”的应急保障物资调配使用管理方式,在应急状态下,保障物资严格按流程进行调配,按指南正确使用。该院的应急物资调配根据“先近后远,满足急需,先主后次”的原则进行。同时建立急救装备备机保障分级管理办法,配备血压计、呼吸机、监护仪等各类急救设备的备用机,并对特定装备进行分级管理,实现全院急救装备资源共享。需要使用急救装备备机时,在工作日内白天由医学装备组,晚上及节假日由医院总值班对急救设备进行调拨使用,确保临床急救工作及时、顺利进行。同时该院与医院及周围数家超市连锁店签约应急物资紧急征用和调配协议,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物资供应。严格执行物资设备使用登记制度,明确物资设备去向与状况,部分特殊设备须控制使用。应急保障物资的安全与质量必须得到保证,因此须完善医院保障物资与设备的维护保养相关制度,落实维护保养的组织管理工作,实施集中与分散维护、定期与视情维护、按规定要求和重点维护相结合方法[9],并做好维护保养记录;同时可以通过建立物资与设备的储备维护信息系统,实施管控各类物资的储备状态以及各种设备的维修时间节点,保障物资有效调配和设备正常运行。该院医学装备组负责备机的管理保障工作,备机故障时会及时请相关人员或公司进行维修,确保备机呈完好备用状态;维修工程师负责定期对所有备机进行维护保养,做好保养记录,确保设备性能完好。

1.3 应急管理的场地保障

1.3.1 医疗救治场地设置    医疗救治场地以急诊抢救室、监护室等为主要场所。急救接诊区域应根据功能定位合理划分绿区、黄区、红区和黑区。绿区接收能自行行走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设置于急诊大厅或过道处;黄区接收症状较重但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者,经紧急处理后予以进一步检查或专科治疗,可设置于急诊监护室;红区用于接收危重症患者,可设置于急诊抢救室区域;黑区用于安置死亡人员,可设置于内过道处。此外,还须设置隔离治疗区域,用以收治有传染性疾病等需要隔离治疗的患者,可视具体需要临时设置于发热门诊病房或选用黑区。

1.3.2 物资库存场地设置    物资库存场地主要设置在医院的库房和药剂科。医院应确定各级医疗应急物资储备的规模,以场地充足但不造成浪费为原则。如果医院自身场地不足,也可考虑采用共用或租借等方式,但应以不影响应急物资供应为前提。在药剂科药库中,各类应急药品的存放应充分合理设计,如将同种系列、治疗同种疾病的药物摆放在一起,将药物按照有效期摆放在一起,同时请经验丰富的药师专职负责,建立档案,定期检查,及时补充,并将有效期较近的药物摆放在易核对和拿取的位置。优化摆放区域和药架,以提供整洁安全的药品储备场所。

1.3.3 指挥中心场地设置    医院可根据自身功能定位设置专用或临时的应急指挥中心场所。应急指挥中心设置应达到场地大小适用、场所位置方便、硬件系统完整、功能布局合理的要求,在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容纳各类人员开展工作,便于指挥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并能够保障监控、呼叫和通讯等各种功能的有效运行。

1.4 应急管理的信息保障

1.4.1信息系统的建立和管理    应急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汇报发布和信息管理4项基本功能。信息收集包括院内信息共享和院外信息联网,如和区级或市级医疗急救信息的联通,对接急救中心、采供血站、疾病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部门的信息,和相关应急信息进行实时动态更新[10]。信息处理通过各部门或小组信息人员,对应急信息进行评估、筛选和分类,再传递给应急指挥中心和各小组。信息逐级汇报程序以及对外发布制度均需充分设计并落实到位,以指导工作人员及时汇报和发布信息。应急信息涉及面广,时效性强,且传递载体多样,因此需要在梳理各类应急信息功能与传递流程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及各项规章制度。

1.4.2 信息系统的覆盖与联网    医院应急信息系统应全面覆盖,联网共享。应与门诊楼、医技楼和住院病房楼的实时监控系统联网,监督医院实时运营状况,以便评估应急处置状况并及时调配医院资源,维护医疗秩序。另外应确保与指挥设备联网,包括对讲设备、电话会议、视频会议和院内广播呼叫系统等,便于统筹指挥。

1.4.3 信息系统的存档与调阅    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收集各种记录并统一电子归档保存,以协助应急处置的评估与反馈。应急指挥中心、医疗救治场所、物资存放场所均应根据各自所需完善信息系统的存档与调阅功能,结合应急管理监督评估机制和问责机制,通过对信息数据的整理与分析不断提升应急管理与处置水平。

2 小结

应急保障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基础,也是顺利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重要保证。定位准确并能满足实际功能需要的应急保障体系,是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重要环节。完整的组织架构、合理的人员配备、良好的物资管理、合适的场地分布和高效的信息系统是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工作涉及医院多个行政职能部门,部门间的沟通协同和有序推进是建设应急保障体系的基础。由此可见,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医院统一协调各部门完成工作任务。

参考文献

[1] 谢  磊,黄世清, 张栋良, 等. 医院后勤应急保障体系建设[J]. 中国医院, 2013, 17 (11): 12-14.

[2] 杨土保,孔繁晶,魏  捷,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304-309. 

[3] 赵晓伟. 谈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J]. 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14 (8): 100-101.

[4] 姜晓超,高向群,李文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储备联动模式探讨[J].江苏卫生保健,2013,15(3):36-37. 

[5] 徐德琴,徐学君,汪  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应急保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2):2166-2167. 

[6] 刘娟娟,马爱霞.浅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储备体系[J].西北药学杂志,2009,24(3):215-216.

[7] 刘力松,姚  峥,吉训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应急响应及院内救治流程探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9,16(4):69-70. 

[8] 祝  鋆,朱冬胜,陈忆伟,等.各级医疗机构中建立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救治储备动员制度的探索[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04,11(3):28-29.

[9] 王  冬,史洪飞, 应  俊,等.军队大型医院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体会[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3, 20 (12): 1153-1155.

[10] 王  博,李轶飞, 胡文生, 等. 院前急救与医院接诊服务流程信息集成研究[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 2016, 13 (3): 237-240.

原标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