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改革中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借势踏上新征程
健康界刘文阳
秋风萧瑟,南京多数街道上的车流仿佛偃旗息鼓,但广州路上的江苏省人民医院路段一如既往地拥堵。
当走进医院新门急诊病房综合大楼,却是另一种景象:宽敞、明亮、大气,和缓的轻音乐飘落至每一个角落,人流安稳有序。
这座建筑总面积达22.5万平方米的“超级大楼”,比医院之前的总建筑面积还大,包括拆迁、设计、建设等过程,历时7年之久。
借着新大楼的搬迁启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谋划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也开启了更大的想像空间。
江苏省人民医院新门急诊病房综合大楼一楼门诊大厅
创新基础管理
历时7年的“大手笔”,有怎样的过人之处?
在门诊大厅,站在和人的身高相差不多楼层分布立牌,笔者一时看不出“玄机”。
经医院工作人员介绍,方知综合大楼每一楼层科室的分布和人体器官分布相对应。
仔细一看,果真如此。六楼是头部部署:如眼科、五官科、口腔科以及神经内外科;五楼是整体的科室:如内分泌科、血液科、肾科以及泌尿外科;四楼是胸部的科室:如心血管内科、呼吸科、胸外科;三楼是腹部科室:有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等。
如此设计的好处是,来就医的患者和立牌比身站立,很快就能根据自己不舒服的部位找到相应就诊楼层。
穿梭于综合大楼间,一个显著的感受是,设计中处处渗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
每个楼层都有一个主医街,主医街两侧散布着相关诊区,诊区后面则是相应的功能检查室。此外,同一类病的门诊以及相应检查散布于同一楼层,打破了内外科的局限。
江苏省人民医院新门急诊病房大楼自助挂号机
大楼的落成并正式投入使用,也成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发展的里程碑。新门急诊病房大楼的启用之际,医院密集推出网上预约、诊间扫码支付、窗口移动支付、手机挂号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推动了医院管理手段的提档升级。
然而,作为江苏省内最大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门诊量逐渐攀升至2.3万,开放床位5千张。如此情况下,让群众不仅看好病,还有良好的就医体验,依旧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难题。
细节体验无处不在。健康界看到:门口的免费摆渡车,挥舞着小红旗的引导者,地上、墙上、立牌等随处可见的标识,身着紫色马甲的工作人员。门诊大厅的便民服务站,可以提供各种租借、问询等服务,还有人负责免费测量血压等。
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部署下,一项项改善医疗服务的举措一直在不断推陈出新:7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电子发票系统正式上线;6月13日,门诊助诊服务模式启动;4月28日,推出了微信、支付宝支付升级版--“刷脸支付”……
每一次的改变虽然不大,但是脚印都清晰可辨。
搭建生命网络
在医院,急诊是一个与死神征战的地方,也最考验医院医疗流程和管理制度,气管插管更是院内急救工作的一个难点。
需要急救插管的患者多为威胁生命的危急重症,气道管理的时间及处置方案往往有决定性作用,稍有耽误或者判断失误,就会导致病人缺氧,导致神经严重不可逆的损害。
“这个过程当中,需要环环相扣、争分夺秒才能保证抢救的质量,从而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唐金海说。
医院以往有插管电话,然而有的科室遇到紧急情况需要插管时,总是想不起电话号码是多少,还要去查询或者通过总机来转。为此,医院专门开通了院内急救专线“6000号“,又称“插管专线”。
从此,院内临床科室24小时拨通6000号,可第一时间请求麻醉医生为病人开展气管插管。当值麻醉医生能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有效信息,对病人情况作出初步的评估。
6000号成了危急症患者的生命线。从2017年6月开始至今,6000专线成功挽救了近2千人的生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医患纠纷,消除了医疗安全隐患。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复合手术室
江苏省人民医院也在积极将急救资源辐射至全省乃至周边地区。
ECMO是一种体外氧合装置,用于重度心肺功能损害时的支持治疗。它是一项复杂的、需多科协作的系统救治工程,代表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然而ECMO救治设备昂贵,专业技术要求高,对于基层医院的开展有一定制约。
为进一步整合各种急救资源,增强急危重患者综合救治能力,2018年11月19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了体外生命支持中心。中心成立后进一步与院前急救(南京市120)合作,形成运作机制,促进院前ECMO心肺复苏的开展。
医院还在全省26家医院设立了体外生命支持分中心,通过送技术到家,为急救医学的分级诊疗和医联体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为全省乃至周边地区疑难危重患者编织起一张更加有力,更加有效的生命救治网,真正体现了“急危重病就近就急救治”的救治理念。
将复合手术室放到在急诊医学中心,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是全国第一家。在急诊医学中心的手术上台上,患者可以进行冠脉造影,开展介入手术。手术室里还有DSA设备,还可以做磁共振、CT等。患者不用被推着到处跑,为其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
江苏省人民医院停机坪
开拓发展格局
“按照目前的战略部署,无论在管理、技术、科研方面,都需要进行基础创新,用最科学的管理模式、最先进的技术设施,为老百姓健康谋福利。”唐金海说,这是江苏省人民医院深化内涵建设的理念精华。
为此,医院一直以来都在念着一本特有的“人才经”——大胆打破人才培养周期长、单位固定难流动的局限,创新性地推出“柔性人才引进”工程,对亟需的高端人才,不拘一格、不唯地域地聚集。对这一策略的践行,使得江苏省人民医院很快集纳了一批院士、学科带头人,为医院发展提振了士气,注入了活力。
除了在人才引进上的大刀阔斧,江苏省人民医院还有其开创性的战略发展模式——“一体两翼,四轮驱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俊介绍,“两翼”是指集团化与区域协同,“四轮”是在包括集团化与区域协同这“两翼”的基础上,加上院府合作和对口支援两大战略。
任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丁强,在一线开展义诊
目前,江苏省人民医院医联体成员单位达到143家,形成了区域协同的新格局。南京市栖霞区医院康复中心就是成功的医联体典范,使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推进中成为一大创新亮点。
对于条件成熟的,江苏省人民医院会直接将其转为一体化管理的分院,构建跨行政隶属关系、跨资产所属关系的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实现技术、信息、服务、管理资源全面共享。特别是去年7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抓住跨江发展战略机遇,在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与浦口区政府开展“院府合作”,成立了浦口分院,如今也是成效显著。
时至今日,“院府合作”整整一年时间,成效斐然——合作以来,浦口区中心医院单日住院病人最高达866人,床位使用率为104.4%,均创历史新高。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去分院坐诊628人次,专家诊疗7241人次。江北居民盛赞: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省人民医院的大专家了!
伴随着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不仅民众享受便利,江苏省人民医院也走得更宽广——跳出了广州路300号的狭小空间,通过河西分院、浦口分院建设,形成“一本部三院区”格局,实现一体化、同质化发展,形成一艘区域医疗航母。
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唐金海
紧扣时代脉搏
内涵与外延的不断建设,让江苏省人民医院站在一个新的高度。而新时期的新发展战略——在现代社会科技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优先考虑国际化与智能化。
在此宗旨下,江苏省人民医院领导者开始将目光瞄准加强与国际间合作、特别是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机构合作。去年7月,医院就邀请了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罗斯巴什教授来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深入交流。还和美国哈佛大学布莱根医院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品牌推广等领域的合作进行积极探索,从而更好造福民众。
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上,江苏省人民医院注重围绕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积极探索混合现实、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及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扩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
不久前,医院还完成国内首台5G + MR(混合现实)远程实时乳腺手术。此外,还上线运行了AI随访系统、互联网医院,开通远程专科医疗服务,通过了电子病历五级评审,并与腾讯、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等签约,合作共同打造智慧医院。
采访手记:
除了如何为患者看好病,医院的景观、患者及其家属的饮食,医院都费了相当的心思。
新大楼和医院的其他主体建筑之间都有连廊,连廊顶部如同海底隧道一般,被拼成半圆形的透明玻璃笼罩,玻璃上又被挂满一簇一簇的绿植装饰,生机满满。
穿梭于其间,心情不由地放松下来。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钱英回忆,医院在设计的时候,团队成员走在路上看到好的建筑、景观都会拍下来,回来和大家商量能不能用上。
一线医护人员和管理者们的心情一样,恨不得将所有好东西都复制到自家医院来。这才有了今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大气美丽。
当采访结束,笔者乘车离开之时,远远回过头看一眼高高耸立的新门急诊综合大楼,正如展露腾飞之势的江苏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