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支赴美新股普涨50%,生物医药突围中概股
健康界梁建
6月13日,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燃石医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收涨49.27%,市值达25亿美元;而在此一周前的6月6日,同是登陆纳斯达克资本市场的南京传奇生物,上市首日股价更是上涨60.8%,总市值飙升至近48亿美元。
这两家生物医药公司首日的强劲表现,给了处于信任危机中的中概股一剂强心针,或将提振中概股的士气。然而,许多中国企业在美国的估值依然属于被低估的状态,中概股们回归的想法也在不断演进中。
逆流而上为哪般?
2020年年初,瑞幸咖啡遭浑水做空,质疑其财务和运营数据造假。没想到一击命中,瑞幸造假被坐实,股价一泻千里,拉开了国外机构做空中概股的序幕。
随后,爱奇艺遭到浑水和 Wolfpack 联手做空,好未来自曝员工伪造合同夸大销售数据。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下,海外机构对中概股的信任危机开始酝酿。
一波未完,一波又起。5月20日,美国联邦参议院全票通过《外国公司问责法案》,旨在对一切赴美上市境外企业实行更加严苛的审查,中国在美上市企业面临退市的风险陡增。
中概股信任危机尚未结束,传奇生物此时赴美为何却能逆流而上?对此,传奇生物相关负责人告诉健康界,首先,传奇生物的主要临床试验在中美两地同时进行,且主要的管理层及药物未来上市的市场,也是全球化的布局,和传统的业务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中概股公司有比较大的不同。
其次,纳斯达克作为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普遍是生物医药行业新兴企业的首选市场,其投资人结构成熟,且对创新药定价有更好的认知,传奇生物在未来融资也会更有一定的弹性。
另外,传奇生物之所以能够在纳斯达克上演2020年最大生物技术公司IPO,背后还应该归功于其核心研发项目CAR-T疗法LCAR-B38M/JNJ-4528惊艳的临床试验数据,以及著名跨国药企强生的子公司西安杨森的背书。
健康界了解到,2017年12月,传奇生物与杨森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共同开发和商业化BCMA CAR-T产品。当时,杨森向传奇生物母公司金斯瑞支付了3.5亿美元首期款及后续里程碑付款,创下其时中国药企对外专利授权首付款最大金额记录及合作最优条件。
传奇生物自身的研发实力亦不容小觑,根据其招股书,目前传奇生物在细胞治疗领域已布局多条管线,其在中国和美国的临床试验也相继进入临床II、III期阶段,其进展最快的BCMA CAR-T疗法LCAR-B38M / JNJ-4528。
传奇生物的目标是CAR-T和相关细胞疗法在治疗血液恶性肿瘤、实体瘤和传染病方面的研发。在目前商业化较领先的LCAR-B38M / JNJ-4528上,该公司计划通过LCAR-B38M /JNJ-4528的推进,获得在全球范围内治疗R/RMM的批准。
传奇生物上市之后股价暴涨,也印证了美国资本市场相当认可其研发实力,而这也是在瑞幸造假事件之后,中概股重拾美国投资者的信心的正面案例。
燃石医学CFO Leo Li也表示,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得到了国际资本的认可,这里既有亚洲最顶尖的医疗投资人Lake Bleu Capital(清池资本),也有全球最顶尖的,包括Guardant Health这样的企业。能得全球投资人的认可,是燃石医上市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股市更看重研发
截止2020年6月11日,在美股挂牌的中概股有235支,总市值约1.2万亿美元左右,其中市值及超过100亿美元的30家,日均交易量超过5000万美元的22家。
根据行业相关机构测算,美股生物医药中概股一共有十几家,与传奇生物可以类比的公司是百济神州。
成立于2010年的百济神州,其业务范围为癌症治疗的创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和肿瘤免疫药物的研发、生产。2016年2月3日在美国IPO,并于4月21日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上市首日总市值达到7.2亿美元。
2013年以来,百济神州只有一个季度归母净利润盈利,为621.8万美元,其他季度持续亏损,并且呈逐步扩大态势,7年零1个季度,累计亏损金额约为22.8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2亿元。
部分在美挂牌的中概股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百济神州的市场表现丝毫部不受其亏损金额的影响。百济神州在上市后,2016年2月-2018年6月,股价从最低22.560美元上涨至最高220.100美元,不到2年半时间里,涨幅高达875.62%,截至2020年6月11日,百济神州总市值高达126.83亿美元,比上市首日增长了17.7倍。
除了百济神州这种生物研发企业之外,国内“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新氧也在2019年挂牌纳斯达克,相较于前者,新氧目前不太好过。
新氧成立于2013年,成立以来一直凭借“医美社区+点评+电商”的社区运营打法攻城略地,并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医美行业流量入口和垂直医美平台,并在2019年5月成功登陆纳仕达克,成为互联网医美行业第一股。
但目前的新氧股价已遭腰斩。截至美东时间6月11日收盘,新氧美股为10.23美元,这一价格距离上市初期的最高价22.8美元/股,缩水已超过一半。
除了上述两者独角兽之外,其他在美股挂牌的中国医药企业则差强人意。比如,泰和城医疗的股价仅为每股1.5美元,总市值为6500万美元。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负责人史立臣向健康界指出,造成上述估值差异主要是中美两国的估值方式不同,美国人热衷于企业的研发实力,而非讲故事的实力,这也是为何百济神州股价一直能够坚挺的原因。
史立臣强调,虽说瑞幸事件对于中概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影响并不算大,后续还会有更多有实力的生物科技企业选择美股上市。
史立臣所言不虚,除传奇生物之外,燃石医学上市首日的开盘报22.8美元,较之16.5美元的IPO发行价涨38.2%,收盘暴涨49.27%,报24.63美元,市值25亿美元。据悉,按IPO发行价计算,燃石医学此次筹资额将达2.56亿美元左右。加上6月4日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更新招股书的泛生子,这两家中国肿瘤基因检测行业头部公司似乎并未受到瑞幸事件的影响。
中概股“回家”趋势不减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2月,约有745家大健康类企业陆续登陆纳斯达克市场,其中生物医药企业约171家,总市值高达4907亿美元,美国已经形成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ETF市场,总资产管理规模约为190亿美元。
尽管生物医药股受到美国投资者的追捧,但是目前为何仍有不少在美挂牌的中概股选择回归A股或港股市场?
在业界看来,中概股的回归与纳斯达克收紧上市规则不无关系。尤其是在瑞幸财务造假事件被曝出以后,美国参议院在5月份通过《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案》,其中规定若财务报表连续三年不受公开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检查,美国证交会将禁止公司于美国上市或进行场外交易。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企业拒绝PCAOB的审查,或将面临拒绝IPO申请、被迫退市的结果。这一法案虽然并非是针对中概股,但更严格的监管要求,无疑也会为中国企业增加更多的风险变数与不确定性。加上时有加剧的中美贸易摩擦,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概股的回归。
不过,也需要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中概股都适合回归境内。在行业专家看来,美国资本市场这一重要海外融资阵地不能失守。
达晨创投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曾经对媒体表示,对于一些高科技企业、生物医药类等创新企业来说,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可以享受较高的估值。在科创板设立前,一些净利润亏损但成长性强的企业在国内上市无门,但在美国却可能取得上市资格,获得投资者的认可。
事实上,即使选择回归,企业也应该清楚是回归A股还是港股。宜信财富资产配置策略研究负责人、首席经济学家李琳便认为,中概股回流,短期内回流香港交易所的吸引力相较于A股更大。
李琳表示,相比于A股市场,香港资本市场有四点优势。一是从美国至香港上市的申请材料都可以复用;二是香港上市的流程和时间表更清晰和确定,也不需要进行拆除VIE结构等费时费力的操作;三是香港市场对国际投资者更加开放,交易更便利;四,操作的时间较短。A股市场的改革正在进行,但政策相对而言可能不会在短时间内实施,一些上市节奏紧迫的企业可能不会冒风险等待政策落地,选择香港的概率更高。
虽然港交所相比全球生物科技交易所龙头纳斯达克来说,仍有一定距离,但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正在加强。港交所市场发展科副主管及环球上市服务部主管鲍海洁曾公开表示,今年迄今为止,已有12家医疗健康公司递交了A1上市申请表,其中4家为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并未阻碍生物技术公司来港上市融资,反而凸显了它们的吸引力。“在疫情期间,无论是市场的认可度,还是交投活跃程度,都有增无减。”因此,她相信下半年的情况更加乐观。
除此之外,要想真正做到全方位吸引中概股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还需深层次改革。财经评论人盘和林认为,从资金层面看,最根本的还是提升资本市场的融资便利程度。对于部分新兴互联网及信息技术行业而言,国内较高的上市门槛使其很难直接从二级市场获取资金。而在部分成熟的海外市场,快捷高效的流程,灵活频繁的操作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更具吸引力。盘和林同时强调,还要考虑加大资本市场的包容度,上市条件中的资产、盈利等门槛仍有放松的空间。
中概股选择港股或A股回归,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融资思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曾对媒体表示,选择港股会更多地面对国际投资者,也可以引入更多的国际技术经验和管理理念。如果企业主要面向内地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那么也可以选择A股,投资者也能更好地理解企业的经验及发展理念。
可以说,中概股“想回家”已不是第一次,目前国内的资本市场改革也在加速推进中,未来拥有A股和港股两大选择的中国海外上市企业,回归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