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主张|Mayday航空启示,敬畏生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
健康界陈雪松
在距离成都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家地市级三甲公立医院,如今建院已有78年时间。在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这家医院的成绩是A+,位列全国第91名,从2413家医院中脱颖而出,进入前10%。
它就是德阳市人民医院。
漂亮的“国考”成绩背后,离不开医院掌舵者的指挥调动。
2014年,麦刚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调任德阳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德医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西”学东用,两段经历的融合
“国考”主要从四个维度对医院进行考核,包括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以及满意度评价。在2018年度首次考核中,德阳市人民医院位列全国第160名,2019年度冲进百名。
进步如此之快,令外界颇感好奇。通过观察这几年德医的发展和变化,可以看到奋斗的足迹。
在麦刚看来,排名的背后,是德医对医疗的质量安全、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等工作的重视。
初到德阳市人民医院时,麦刚就在筹划如何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技术和水平,他决定把日间手术作为切入点。这个选择与他的两段经历有关。
德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麦刚(受访者供图)
一是在华西医院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二是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博士后研究经历。
华西医院是国内开展日间手术的先行者,早在2009年10月就组建了日间手术中心,实行规范化的管理。那时候,麦刚还是华西医院肝胆胰外科的医生、副教授,因为之前在华西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他对华西模式的日间手术非常了解,也看到了日间手术对于改善医疗服务的价值。
作为一种新型的诊疗模式,日间手术属于舶来品,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因其模式上的优势,如住院时间较短、患者经济负担小等特点,在国内外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据统计,部分欧美国家日间手术占择期手术的比例高于80%。
在进入华西医院工作前,麦刚在欧洲有过一段学习和工作经历。2001年,在获得华西医院(原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普外科博士学位后,麦刚赴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工作,在普外科从事有关胰腺和胰岛移植的博士后研究。在那里,他度过了大约4年的时间。日内瓦大学医院(Geneva University Hospitals)历史悠久,是瑞士最大的大学医院,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医院之一。
国外的经历让他看到更多,也让他对医院发展有了国际化的思考和眼光,他希望把一些可供借鉴的医学理念带回国内。
日间手术的价值
2014年底,麦刚出任院长时,德阳市人民医院已经在当地医保的支持下,创新性尝试在门诊和住院之间,增加了“择期手术预入院”模式,为符合条件的病人增加“待入院”环节,最长时间可达14天,在此期间产生的所有诊疗费用全部纳入医保。有利的政策条件,为开展日间手术打下良好的基础。麦刚和团队研究了国内外日间手术的各种模式,经过1年半的摸索,决定采用“分散收治、集中管理”的模式在院内广泛开展日间手术。2016年6月,德医成立了四川省内继华西医院后的第二家日间手术中心,也是省内第一家地市级日间手术中心。
手术室里的麦刚
实践证明了选择的正确,但回顾过往,开始做日间手术的过程,用麦刚的原话说,“举步维艰”。
“因为作为地市级医院,日间手术会彻底地改变医院原来的临床思维模式、工作模式,它需要多学科协作,最重要的是,要保证日间手术的医疗质量和安全。”
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有时候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或触动自身利益时,改革的阻力就会增加。“当时我们的很多医生不看好日间手术,也不愿意做。”回忆起这段经历,麦刚平静地说道。
经济学中有写到,当面对不确定收益时,大部分人都是风险厌恶者。
那为什么一定要做日间手术?麦刚的答案很直接,新医改文件明确提出,要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行精细化管理。
“以前我们的临床工作模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优质资源的匹配不均衡,二是存在巨大的医疗资源的浪费。”麦刚告诉健康界,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日间手术既能提升医疗效率,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又能提高相关科室的医疗水平。
打定主意后,麦刚当机立断,亲自带队牵头推进这项工程。他示范开展了第一台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的住院时间从以前的平均6天减少为48小时,费用从大约11000元降至8000元左右。效率提升了,费用降低了。
其后,他又把德医的医护团队成建制地派到华西医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这很关键,团队学习培训回来后,理念和水平统一更新,可以系统性地开展新项目。”麦刚强调,日间手术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院长牵头,多学科、多部门协作。
德医没有照搬华西模式,而是充分结合了医院的实际情况和本地病种进行落地实践。
医院建立了日间手术的标准化流程和临床路径管理,对医生、病种、病人进行严格准入,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组织内外部培训,同时推进微创技术和外科快速康复,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患者满意度;出台日间手术配套的绩效政策,激励医务人员。
经过5年的实践,德医的日间手术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成绩和口碑,省内外同行慕名前来参观学习。麦刚表示,不管采用何种模式,医疗质量和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急危重症救治的“生命通道”
在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升满意度方面,德医做了更多的努力。除了发力日间手术,在急诊救治方面,德医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2017年,德医正式提出基于MDT的大急救平台建设。从顶层设计来看,平台以急诊科为基础,联合相关专业科室,建立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中毒中心、出血中心等形成大急救平台,以患者为中心,将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所需要的资源高度整合,优化绿色通道,强调时间就是生命。
大急救平台的顶层设计
之所以提出这一设计,是因为在实际的工作中,麦刚发现,急诊科只具有“急”但不完全具有“救”的功能。“你到医院急诊科看病,一般的感冒发烧还好,但如果遇到危急情况,比如创伤、车祸伤、产后大出血、羊水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传统的急诊模式和流程无法保证病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据统计,在大型三甲医院,羊水栓塞的死亡率高达80%,抢救成功率只有大约20%。
也是在2017年,德医出台了《关于Mayday救治流程的管理规定》,借鉴航空的服务理念,首次提出Mayday概念,它后来成为全院“极危重”患者的抢救信号。
Mayday是国际通用的无线电通话遇难求救信号,来源于法文单词 m’aider(快来帮帮我)的谐音。
在民航界,当飞行员呼叫三遍“Mayday”之后,其他所有飞机都必须按要求进行避让,机场、空管等会倾尽全部资源为其提供无条件的优先降落和救援。
走出手术室的麦刚
国内民航的安全标准和运营标准远高于国外,即使牺牲一部分盈利,也要保证飞行的安全。类比航空业,医疗机构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也是不能有任何差错的。航空发生差错,飞机会失事;医院发生差错,病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出于对生命的敬畏,我们提出Mayday计划。努力挽救每一个生命。”麦刚表示。
Mayday讯号一旦启动,医院需要协调各种资源,组织全院MDT参与“极危重”患者救治,提供绝对优先、无条件的诊疗服务。患者在德医的HIS系统将被警示性标记,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全流程管理;纸质医疗文书上会加盖Mayday专用章;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转运车也会悬挂红色警示灯;相关临床科室、医技科室、后勤保障科室等会提前做好准备,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在德医,只有两个部门可以启动Mayday讯号,急诊科和医务部。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个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都要启动Mayday,因为救治流程会消耗医院大量的医疗资源,必须是需要多环节联动抢救的“极危重”患者。
Mayday航空启示,让敬畏患者生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Mayday计划的启动和逐步完善,更好地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传递了德医人对生命、对职责和对规章的敬畏。
“第五代医院”理念下的大科室规划
在解决当下种种问题的同时,德阳市人民医院也在关注未来。
在距离院本部直线距离大约4公里的地方,德医旌北院区正在建设中,总占地面积约13.5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设置床位1400张。院区按照法国“第五代医院”理念,进行水平集约化设计。
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北院区鸟瞰效果图
在建的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北院区施工现场图
公开资料显示,“第五代医院”是法国医疗改革进程中的产物。第一代医院是小型个体化牧师诊所,第二代医院是中小型古典医学的教会医院,第三代是大型综合性现代医学的教会医院,第四代是目前正在大量使用的大型综合性竖向发展的现代医院。
法国前几代医院类型比较(图片来源于公开渠道)
需要提及的是,建筑形态与医院的运营效率、患者的就医体验有一定关系。与第四代医院的竖向建筑结构相比,第五代医院的设计是让医院水平化,横向发展,降低楼层的高度。
竖向与横向的医院建筑结构和学科规划比较
“从2015年开始,我就在构思旌北院区的设计,反复和设计单位进行沟通。新院区最高的楼层就只有7层。”麦刚向健康界介绍。
建筑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未来学科诊疗模式的变化。
“以后一定是多学科协作,以前那种靠一个科室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结束了。”麦刚表示,“趋势是大科室的管理融合,不再以内科、外科进行划分,而是以疾病谱划分,建立多科联合医学中心,比如未来我们会把肿瘤内科、血液科整合为肿瘤中心,呼吸内科和心胸外科整合为胸部疾病中心等。”
基于MDT模式的德阳市人民医院旌北院区沙盘一角
大科室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当今的诊疗流程和临床思维,即MDT模式;第二是可以让内外科的医生相互协同,因为医疗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更需要不同专业的医生共同治疗病人;第三是会大幅提升病人的就医感受,医生围着患者转,而不再需要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转来转去。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价值医疗服务。
在设计新院区时,麦刚也在想,如何最大限度地为医务人员提供功能空间,进行生态布局。在旌北院区的设计方案中,包含会议室、学习室、休息室、餐厅和其他休闲公共空间,初衷是想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未来相关区域的运营也将逐步实现医院多元化发展。
“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病人。”麦刚感慨道。
旌北院区的规划,也为日间手术中心预留出了发展空间,未来日间手术中心会转变为日间诊疗中心,整合更多适合日间模式的诊疗服务。
谈及过往与未来,麦刚坦言,经营的压力始终存在,但不论如何,“我们的目标就是自我超越”。
从2021年底起,德医就要将部分科室搬迁到旌北新院区了,预计整体搬迁完成需要几年时间。正如麦刚曾经所说,医院发展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直向前奔跑,是德医人的使命。
(本访谈特别感谢诺和诺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