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英教授专访:胰岛素首次进入国采,高品质胰岛素将惠及更多“糖友”
健康界林怡婷 杨亚平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升至11.2%,患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
胰岛素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具有核心价值,是降糖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成为了人类抗击糖尿病不可或缺的核心手段之一。今年第六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传来好消息: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纳入集采。礼来制药的优泌乐25®和优泌乐50®以74%的价格降幅拿到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A1身份,单支价格仅为18.89元。优泌乐®以67%的价格降幅成为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别唯一进入A组的原研产品。
“临床常用的注射类二代、三代胰岛素纳入集采后,在国家利好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下,高品质的胰岛素将惠及更多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杨文英教授在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这样说道。
胰岛素纳入集采进一步降低患者负担
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杨文英教授介绍:“除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规治疗为定期给予胰岛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佳以及在肝肾功能不全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都可作为首选药物。这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血糖,还可延缓并发症的出现。”
健康界了解,临床常用注射类的二代、三代胰岛素纳入集采,平均降幅达到47.67%,1000万左右“糖友”将从中受益。特别是安全性及有效性更强,价格也更高的三代胰岛素,在集采之前的国内市场,三代胰岛素的平均价格约为70元每支,一些患者因为价格原因,不考虑药效,选择使用相对便宜的一代和二代胰岛素。集采后,如礼来制药的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 (25R)以73%的价格降幅,开启三代胰岛素“20元内”时代。这不仅促使胰岛素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惠及更多患者,对于完善集采制度、实现改革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据悉,礼来制药此次参与的六款胰岛素产品优泌乐系列和优泌林系列六款产品全部中标。
杨文英教授强调,集采降价存在两大益处:一是分担了医保负担;二是有望惠及更多的糖尿病患者。
“‘健康中国2030’行动指出的糖尿病慢病化管理,关键还是在于基层糖尿病的管理。过去的几年里,全国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达标率不足一半,很大原因在于新型胰岛素价格偏高,老百姓医药费用负担重。”杨文英教授表示,相信本次集采后,基层糖尿病的慢病化管理效率也会有大幅提升。
此外,纳入集采后,很多糖友会担心更换胰岛素会给病情带来一定的波动和影响。对此,杨文英教授解释:“胰岛素使用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遵循医嘱,切勿自行更改用药剂量或自行停止用药。在需要做胰岛素方案的替换时,应该由内分泌科专业医生来进行调整。”
胰岛素发展百年,医学史诗辉煌不止
2021年是胰岛素发现100周年。从1921年胰岛素首次被证实具有降糖功效,到1922年胰岛素首次应用于临床,科学家并未停止探索的脚步。
“胰岛素从发现到功能挖掘,很快就被成功地用于调节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并彻底改变了这些患者的治疗方法。它的发现者Frederick Banting和John Macleod因在发现胰岛素方面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侧面说明了胰岛素的伟大,它的发现改变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杨文英教授说道。
图1: Frederick Banting(左)、John Macleod(右)(图源自网络)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也就是所谓的一代、二代、三代胰岛素。
杨文英教授介绍,第一代胰岛素为动物胰岛素,较易出现局部的过敏反应。而二代人胰岛素其结构和人体内的天然胰岛素结构相一致,较少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并且稳定性较好。胰岛素类似物即第三代胰岛素,其优点在于起效迅速,低血糖风险小,注射时间灵活等,在更好地发挥降血糖作用的同时,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风险。
“回顾胰岛素发展的百年历史,你会发现,这百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将我们每一代产品的不足部分改善,如二代胰岛素通过基因重组技术,降低了一代胰岛素免疫原性强的问题,实际上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胰岛素药物已经改善到一个非常安全、非常方便的水平了。”杨文英教授感叹道。
但胰岛素也存在不便利之处,主要在于它的给药方式。为了减少不便和疼痛,医药界也在全力以赴投入研究,开发更新的胰岛素剂型及给药方式。
杨文英教授表示,目前有关新式胰岛素产品的研究方向,可归纳为两类:第一,发展新的给药方式,例如口服胰岛素、吸入式胰岛素药物;第二,改进注射手段,让使用者无痛。
最后,杨文英教授补充道,“在长期与病情的斗争中,许多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并未重视糖尿病的长期管理,导致许多老年人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糖尿病并发症。胰岛素是一个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中,比任何一种药物都具备发展前景的药物,它能长期控制患者血糖,从根本上改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专家名片
杨文英,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及博士后导师。
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副主席、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曾任: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中心主任、大内科主任、大内科教研室主任、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曾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曾任《中华糖尿病杂志》创刊主编,现任荣誉主编;
2012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获首届亚洲糖尿病学会(AASD)糖尿病流行病学奖;
2015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科学贡献奖;
近几年已发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460余篇,包括:NEJM, The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ogy, BMJ、 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of Journal, Diabetes Car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