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地区居民又添新保障!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全面开诊

北京医管

2021年12月29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召开“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全面开诊暨急诊试运行媒体沟通会”,会议宣布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急诊今天开诊试运行。至此,该院区临床科室已经全部开放,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这标志着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民生项目——北京积水潭医院疏整促系统工程圆满落地。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介绍,北京积水潭医院作为市属三甲综合医院,老院区位于西城区新街口东街,地处核心区,且骨科、烧伤科诊疗能力突出,导致医疗服务、运行保障及周边交通压力一直较大,而“回天”地区医疗资源还存在短板。为综合解决这些问题,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加快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疏解和新龙泽院区开诊步伐。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全面统筹协调,同时和积水潭医院组建工作专班,倒排工期,每周召开现场工作例会,实行驻点包片制度,层层压实责任,有力有序推进。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

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新北楼5月初完成疏解腾退,7月底前完成全部拆除任务,调减床位约460张,目前正优化医疗流程和医院环境,打造环境优美的研究型医院,主要承担服务服务首都核心区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创伤烧伤应急医疗救治以及医学创新研究等功能。积水潭医院新龙泽院区仅用3个月就完成了约1.5万平方米医技及手术区域装修改造、大型医疗设备及信息化安装等任务,并完成全院各系统调试运行,6月26日实现病房区试运行,7月16日开放门诊,到今天全面开诊、急诊试运行,主要承担为周边及“回天”地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功能。

潘苏彦指出,北京积水潭医院新街口院区疏解、新龙泽院区开诊一体化推进疏解非首都功能、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方便患者就医、保护老城风貌的多重样板,是各级领导、相关单位部门、医院全体职工和周边居民共同努力创造的宝贵成果和珍贵经验。

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介绍,新龙泽院区急诊以综合内科和骨科为特色,开设急诊内科、外科、妇科和骨科。新龙泽院区增设周六全天门诊,截至11月,门诊共接待患者16万余人次,病房使用率达到80%以上,手术人数近6000人。蒋协远强调,北京积水潭医院将持续优化就诊环境,用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患者带来更好的就医体验。

▲北京积水潭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蒋协远

同时,积水潭医院推出了多项便民惠民措施。提升挂号及就诊服务,支持身份证、社会保障卡、医保电子凭证挂号、门急诊及住院缴费、结算。针对门诊患者等候集中现象,增加就诊前30分钟报到功能,减少人员聚集和在院逗留时间。为提高预检分诊效率,提供入院流行病学调查、健康码和行程码“三码合一”的核验集成服务。

门诊服务中心建立智能化集中预约平台,提供电话、网络、自助机、诊间等多种预约方式,压缩内镜、超声、CT、核磁等检查的预约等候时间。核酸门诊实现“一站式”服务,周一到周日开放,集挂号、缴费、贴码、采集于一体,便于患者随时进行核酸检测。出入境证件在预约服务中得到便利化应用,实现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护照、外国人永久居住证等出入境证件在窗口办理预约诊疗服务。

今年6月26日,自新龙泽院区病房开诊以来,已开放26个病房单元,740张床位。涵盖21个专业,1个日间病房、1个国际医疗病房,1个临床试验一期病房。截至11月底出院8447人次,手术6274人次。7月16日,新院区门诊开诊,已开放骨科、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34个专业,此外还有骨质疏松、社区医学、病理诊断、疼痛、药学、营养门诊和18个专病及1个核酸检测门诊。此外,新院区成立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建立了采血、核酸兼职护士管理制度,节约了人力资源。建立医辅人员管理培训制度,缩短检查科室的预约时间,三个院区之间也实现了放射、检验检查单和结果互联互通,改善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开设药学门诊,提供用药咨询服务,总挂号量居市属医院之首。

新院区成立儿童生长发育诊疗中心,打造并持续巩固老年医学多学科合作模式,特别是老年髋部骨折,采取门诊、急诊、病房,医生、护士、药师,麻醉、营养、康复等多学科的连续性服务。目前还在积极筹备成立医疗美容科、精神科等科室。

近年来,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十六区的均衡布局,重点统筹推进一批市属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副中心、“回天”地区、城市南部等转移疏解,以实际行动落实城市总规和核心区控规。“十三五”时期,先后完成天坛医院整体迁建、同仁医院亦庄院区扩建等市属医院疏解项目,完成核心区床位疏解近1750张、年门诊量近300万人次。

“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市属医院疏解和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及均衡布局力度。正在推进的包括口腔医院整体迁建、朝阳医院东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二期、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扩建等一批建设项目,同时还将持续加大医学科技创新的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推进市属医院向研究型创新医院转型,更好地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群众对高水平、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