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陪诊师兴起,倒逼医院提升就医体验
医学界智库宁毅
为患者取号、陪同候诊、与医生沟通、交钱拿药……近两年,在城市的三甲医院里,陪诊师这一职业悄然“兴起”。
进入陌生的医院,面对琳琅满目的数字化场景和迷宫一般的路线,很多人立马产生一种无助感。
陪诊的定价并不低,在二三线城市,职业陪诊的价格一般为半天200余元,全天的价格为300余元或接近400元。
说起来,陪诊这一行业的衍生,最开始是医院流程的不顺畅造成的,尤其是一些外地人和高龄老人,对某家医院的就诊流程不熟悉,仅仅是挂号、取号、缴费、找诊室、取报告就能花上大半天时间。其更深层次的服务内涵是精神陪伴,毕竟一个人看病曾被网友选为“最孤独的事”。
在笔者看来,这一行业的崛起,实则映射出医院服务提升的缺失。
过去几年,随着公立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硬件设施提升的同时,就诊人群也在增多。在一些二三线城市,一家省级医院每天的门诊量突破1万人次的比比皆是,加上陪同家属,在医院的门诊大厅出现如春运般的场景。
对于很多患者,大量时间滞留在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占用半天时间,诊间、跨科、复诊让其当日不能回家。很多人觉得看病难,不光体现在治疗难、找专家难,仅仅是流程难就让很多人头疼了。
于是,从今年5月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印发的《关于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的通知》就提出,用三年的活动,从简化流程、创新模式,提升患者门诊体验入手,综合提高患者就医体验。如针对前文提到的,要进一步优化门诊流程设计,缩短患者在门诊的滞留时间,减少无序流动。除此外,还要求医院建设门诊“一站式”服务中心,要求为患者提供导诊、咨询、投诉等服务,帮助群众梳理就医流程。
特殊的情况,如老年人面对智慧化场景使用不熟练等问题,也将配合其他文件(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进行优化。如针对老年人对智能终端使用不便的问题,相关文件就要求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帮助老年人适应手机预约挂号、取电子报告等,解决影响老年患者就诊的“数字鸿沟”等问题。
其实,在医院里,很多场景都会影响到患者就医的体验,又如医院的标识是否清晰可见,直接决定能否有效引导和分流患者,对于各类人群能否提高就医效率产生直接影响。
医院的候诊场景多,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场景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前几年,笔者所在的华中地区的一家三甲医院,出现因门诊候诊座椅年久失修导致座椅角度向下倾斜,最后导致一名患者滑落到地上引发死亡的沉痛教训,至今还在医疗圈内流传。
可见,就诊体验无小事,服务提升无上限空间。这也要求党政领导、医院领导必须亲身去体验就医服务流程,亲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同样在今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相关的发布会上提出,“特别是领导班子要以普通患者身份,定期体验就诊流程,确保及时发现并研究解决影响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的突出问题、新问题”。
笔者希望,通过三年的行动,未来越来越少的人能因就医流程复杂而找陪诊服务,更多的人因医院改善就医服务能力提升而受益。但与此同时,笔者也认为,作为市场化衍生的新兴职业,作为医院常规服务外的有益补充,陪诊师或许也将随着就诊流程的优化能够提供更高层级的服务,而不会随着这一主题行动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