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胸科医院何奔教授团队研究成果发表,为高血压、糖尿病防治提供新思路

上海市胸科医院

近日,我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周斌教授团队的合作研究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Dynamics of Endothelial Cell Generation and Turnover in Arteries during Homeostasis and Diseases” 在线发表在国际心血管病顶级期刊Circulation,影响因子37.8。此项研究利用双同源重组系统构建了可以长时程、不间断捕捉体内内皮细胞增殖的技术,揭示了正常和疾病状态下内皮细胞增殖的差异,为预防高血压及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提供新思路。何奔教授和周斌教授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我院心内科博士后李逸、韩溪檬和博士生梁枫,中科院博士生刘子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究与发展计划的资助。

稳态情况下主动脉和静脉的增殖差异

人体的内皮细胞就像一层薄薄的毛纱,覆盖在整个心血管系统的内侧面,类似衣服的衬里,对心血管系统维持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内皮细胞的完整性,容易受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当内皮细胞损伤或受到破坏,许多心血管病就会爆发出来,是动脉硬化、心肌梗死的始动环节。然而,临床上长期缺少可靠的标测方法,无法及时了解内皮损伤增殖的情况。针对这一痛点,研究团队通过细胞增殖谱系示踪鼠,标记在小鼠体内发生增殖事件的内皮细胞,使寻找增殖的内皮细胞成为可能,为进一步临床靶向干预提供了解决方案。

Ⅱ型糖尿病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减低

高血压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

基于此细胞增殖示踪鼠,何奔教授团队发现在正常状态下,小鼠的主动脉内皮细胞会发生每个月约3%的更新。通过将内皮细胞按基因差异性分群,发现有特定干细胞相关基因的内皮细胞具有更高的增殖能力(约10%发生增殖事件),其可能在内皮细胞增殖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研究团队还分别构建了高血压和糖尿病状态下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图谱与模型。结果表明,内皮细胞增殖在高血压组增加,而在2型糖尿病组减少,具有高增殖能力的内皮细胞也相应增加或减少。这表明高增殖率内皮细胞可以作为预防内皮细胞病变的干预靶点,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思路。

专家介绍

何  奔

上海市胸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一流学科心血管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深耕心血管疾病数十年,在心血管病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方面均有深厚造诣。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重构的基础与转化研究,在国际知名期刊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Cell Stem Cell、European heart journal 等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周  斌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研究组长,新基石研究员,国际心脏学会ISHR-杰出研究员,国家“杰青”,国家青年拔尖人才及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体内特定类型细胞的起源及命运,揭示细胞在发育、疾病和组织再生中的转分化现象(细胞命运可塑性)及细胞命运调控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研究成果在Nature、Science、Nat Med、Nat Genet、Cell Stem Cell、Circulation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