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无霸VS美国小虾米 医院床位数背后的迷思

第三就是整个国内的医疗服务机构相对整个医疗服务产业链而言处于相对低端的位置,医院并未成为医疗技术发展、创新的知识重镇,而是沦落为药品、器械、耗材甚至于医疗技术的销售大卖场,在整个医疗知识产业链中只是一个分销点,这种情况下,医院也只能获得一些血汗收益,只有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床位,空间才有所谓的收益,这很有点像富士康的手机组装厂,其实核心的技术和品牌都不在组装厂,在苹果等技术发明厂家,因此苹果等挣设计费、专利费和核心部件的高额利润,富士康只能挣点工人组装的血汗钱,所以只有不断的扩大生产线,增加生产空间。内地现在的医院也就是这么个状态,核心的药品、技术、器械、设备的利润都基本掌握在国际跨国企业,重要的医疗技术发明和创新都是美国医院来完成的,所以大家在医疗知识产业链所处的位置是完全不同,所承担的功能也差别巨大,也难怪人家同样规模,甚至只有一半更少规模的医院就可以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这当然也是为什么美国医疗服务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只是高价格对应高品质,外加第三方支付的保险保障机制,也实现了美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美国医疗产业市场循环的正常运行。
支招:标本兼治重塑医疗服务生态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切实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标本兼治,正本清源,重新塑造医疗服务生态环境,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从理念上充分认识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疗诊断和治疗所具有的核心价值,并以此为核心重构医疗收入分配机制。改变以往医疗卫生产业中重物不重人的观念,充分重视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疗卫生。这就需要进一步构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分配机制,理顺医疗服务,特别是医师收入分配机制,可以考虑吸收美国的医师费制度,结合我国医院封闭式管理的特性,借鉴台湾医院和医师费用分配模式,重新界定医院和医师的关系,引入合伙理念,认同医师作为专业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身份,从服务收入和资本收入两个方面补偿医师的专业医疗付出,并在公立、民营、营利、非营利等机构中,切合具体情况,按照驻诊合约、有限合伙等形式,构建既保证医院利益、也激发医师工作积极性的医师收入机制,从而尽快改变医疗卫生对专业人才吸引力下降的现状。
二是要重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引入RBRVS作为医疗服务价格的定价机制,在定价过程中既考虑设备投入、资金投入等硬件因素,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诊疗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特别是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付出的心力、精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给予医疗服务机构运营自主权,特别是医疗服务定价权,这几乎决定了医疗服务价值是否能够得到正常体现。对于公立医院,即使在现阶段保持现有定价体制不变的情况下,也应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下,将医疗服务价格与相关联的生产成本价格相挂钩,通过指数变动最好每年进行调整,保证医疗服务价格能够补偿医疗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的付出,保证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生产循环得以完成。
三是创造环境,强化医疗服务核心技术和知识的创新。大力创造促进医疗核心技术、器械、药品以及相关知识的创新发展环境,调动全社会相关资源建设医疗卫生创新体系,力争重构我国医疗卫生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发展优势,特别是要调动医院从事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机制创建,通过市场空间换时间等策略,加速医疗卫生临床技术核心知识更新,在可能的时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系健康界原创,欢迎转载!点击获取授权。更多资讯请下载健康界App查看
13人喜欢
0人收藏
登录后评论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