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达到预期目标 专家称中国医改“避重就轻”
“进行了五年的中国医改一直都‘避重就轻’”。4月25日,中国药科大学药物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波在“第25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看病难现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但在布局医疗改革时,相关部门从来没有‘动成’二级以上的医院,而这恰恰是医改的主要矛盾。”
在王波看来,评估医改是否成功,并不在于“是否搞基本药物目录”,也不在于“是否进行社区医院改革”,而在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是否得到缓解”。
“这也是新医改的目标。”王波强调。
从中国医疗服务的最新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绝大多数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集中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一直都增长。“这说明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缓解。”
此外,中国医改一直有三个“说不清楚”:“公立医院到底该花多少钱说不清楚,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实际使用效率说不清楚,医保基金到底花在哪说不清楚。”王波坦言,基于中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改革暂时借鉴不了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模式。
“避重就轻”的中国医改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通过推进基本医保制度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五项重点改革,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他认为,新医改进行到现在,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似乎并未得到改变。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3年1~10月全国医疗服务情况》,2013年1~10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58.1亿人次,其中,医院21.9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4.3亿人次。
另外,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显示,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6.1 万个,其中:医院2.4 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1万个。也就是说,绝多大数的诊疗人次集中在2.4万家城市医院。
“这说明,中国看病难现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王波分析,2.4万家城市医院的门诊量占了全国医院门诊量的89.9%,而其中90%来自于1.3万家公立医院。也就是说,二级以上级医院完成了全国门诊量的85.1%。
王波认为,中国住院人次的分布情况同样说明了上述问题。“1.3万家公立医院的住院人次占全国总住院人次的88.8%。二级以上医院的住院人次占全国总住院人次的86.6%。”他指出,“根据现有的统计数据,这几年,中国医院的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一直都在上涨,这说明老百姓的医疗费用一直在增长。”
此外,《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中,政府卫生支出占30.4%,社会卫生支出占34.7%,个人卫生支出占34.9%。“而同时期的日本,老百姓的个人卫生支出只占了卫生总费用的12.8%。”王波称。
“评估医改是否成功不是看是否搞了基本药物目录,也不在于是否进行了社区医院改革,而在于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现象是否得到缓解。”王波指出,“上述分析显示,中国看病难现在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但相关部门从来没有‘动成’二级以上的医院,而这恰恰是医改的主要矛盾。”
难以借鉴其他地区医改模式,原因何在?
除了上述问题,王波指出,中国医改还存在三个“说不清楚”的问题,即:公立医院到底该花多少钱说不清楚,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实际使用效率说不清楚,医保基金到底花在哪说不清楚。
由于中国缺乏国民健康保险法,没有顶层设计,缺乏药事立法制度,王波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暂时还难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改模式。
“我们没有国民健康法,没有法律保障老百姓的权益。”王波指出,“因为没有法律约定,老百姓在患癌症的时候,不知道能从国家哪得到什么,政府该负什么责任不明确。”
与此同时,“碎片式的医改引起众多部门的权力之争。”王波分析,“中国医改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单一的责任主体。像最近就有媒体报道,中国医改相关几个部门出现相互指责的现象。”
他还认为,中国还缺乏药事立法制度,无法给患者提供合理用药指导。“最近,政府高层提出‘用中国式的办法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但何为中国式办法却不清楚。”
鉴于此,王波认为,中国公立医院改革暂时还借鉴不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医改模式。“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有台湾补需方模式,也有香港补供方模式,还有澳大利亚模式等。”
他还提出,今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药品价格管理、低价药目录等将是医药领域改革重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