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之间该保持怎样的距离?莲子医生的故事和思考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讲信用的时代,又是一个欺骗的时代;这是一个光明的时代,又是一个黑暗的时代。——用狄更斯的这句话来形容当下的医疗环境,蛮贴切。作为一名医生,我总是本能地与患者保持着身体和心灵的距离,认为这样会让我多一些安全感,少一些麻烦或者伤害。但总有一些事情会让你改变。
她是个很漂亮的姑娘,两颊散着一些可爱的雀斑,今年26岁,一双大眼睛纯真可爱,她妈妈说,她6岁开始就开始发作性的抽动,这些年吃了很多很杂的药,但仍发作频繁。
她住院后,大约每半分钟就会抽动一次,是那种大幅度的,后仰脖子,手臂屈曲不自主的打到自己的脑袋或面部。这么古怪的、甚至有些吓人的突发抽动,让我们这些神经科的专科医生都觉得有点吃惊,甚至是好奇。一般的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发作年龄是2~18岁,她这么大了,还用过各种抗癫痫药物,抗抽动药物,精神类药物,发作依旧这么严重和频繁。
一般来说,抽动症大都是门诊就诊,主任收治她入院正是为了明确诊断,改进治疗,试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她是妈妈陪着来办入院的,和女孩相比,她妈妈真是太瘦小枯干了,而且一脸愁容。入院后,细心的主管医生发现,她在注意力不太集中、或者觉得别人不关注她的时候,是不会抽动的,去做检查时她也能保持一两个小时不抽,这让我感觉女孩器质性抽动的可能不大。
谁也没想到,入院当晚她就给我们病房带来了一堆麻烦,因为她妈妈没经过她允许就签了入院知情书,她负气离院出走,跑去火车站要自己回家,还故意把手机留病房,每半小时用公用电话联系我们一次,告诉我们她的行踪。我们值班的一、二、三线医生,本病区的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生、各级护士和保卫处的各路人马纷纷出动,好不容易才把她找回来,折腾得一夜无眠。
第二天,她又恶作剧,把隔壁床的椅子抽掉,让人坐了个空。第三天又故意摔碎暖壶……我终于理解她妈妈为什么愁容不展了,妈妈不停地给大家赔不是,给女儿收拾烂摊子,还得哄着她顺着她,因为只要女孩不开心,就会捅更大的篓子。
护士长跟我说实在受不了了,没法管她,不能让她再住下去了。我也觉得实在不好意思,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诊断治疗都很棘手的病人,还折腾到医生、护士以及同病房的患者都无法忍受。于是我紧赶慢赶给她做了一系列检查,基本上排除了器质性病变,因为考虑心因性的可能性大,决定给她联系精神专科医院会诊。
会诊意见也是心因性抽动症,专科医院同意转院收她治疗,据说会请儿童心理的专家一起联合诊治。烫手的大山芋终于要脱手了,众人都暗暗松了一口气。
后来我了解到,这女孩6岁开始就被父母寄养在外婆家,经常受欺负,回家跟爸妈说,非但得不到安慰,还经常挨打。有一次调皮的小朋友把黑乎乎的东西扔在她身上,她被吓坏了,就发高烧,然后就开始抽,愈来愈严重。上到小学三年级,由于抽动和调皮捣蛋,最终辍学在家。虽然她26岁了,受教育程度还停留在小学阶段,和社会严重脱节。她各种调皮捣乱或许只是孩子气地希望获得更多关注和爱。
我回想起小时候,也被调皮的男同学扔过一只癞蛤蟆到大腿上,吓得我一直都对蛤蟆有严重恐惧。其他动物我都不怕,唯独怕这个,幼年心理创伤的影响真的很严重。
在她转院之前,我安排主管医生(帅哥一枚)抽空多和她聊聊,看看她的心结在哪里,尽量疏导。我知道,过分骄傲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自卑,所以我查房时总是注意挖掘她的优点,经常夸她长得漂亮,她为了做脑电图新剪的波波头好看。我仔细问她喜欢什么,她说喜欢买衣服,想出门打工,她会帮家里穿珍珠项链……在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在穿珠子时从来不会抽动。
她妈妈私下跟我说:“女儿就是脾气不好,经常闯祸,以前小时候总打她,现在觉得欠她很多,就溺爱她,什么都顺着她。”一边说一边抹眼泪。这是一个家庭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的病症,我作为一个神经科医生实在深感无力,但是我还是决定试试传说中的心理暗示治疗。我请出主任配合,和同事们做了很多铺垫,给她做了一次心理疗法(限于医疗隐私不便公开细节,但这绝对是一次出色的团队合作)。第二天出院时,她已焕然一新,完全不再抽动,我们所有医护人员都由衷感地喜悦,有种不抛弃不放弃终有所成的成就感。
临走时,我们给她调定了一个微小剂量的治疗方案,只用两种药物稳定神经功能。告诉她,以后她就会是一个正常的女孩,一定能自己控制住抽动,会变得更漂亮和自信,爸爸妈妈对你无论如何,都是爱你的(我都有点接受不了自己这么“肉麻”的鼓励,跟我一贯“高冷”作风差距太大)。她妈妈眼眶又开始红了,扭捏着问我要联系方法,说想给我寄点她们家做的珍珠项链。女孩拦住她妈妈说:“人家医生不能随便给人电话,要人东西的。”其实,我老家就在太湖边,家里有很多珍珠,但我还是说,我想要一条姑娘亲手穿的珍珠项链,等她下次来北京玩时带给我吧。
忽而夏至,某次门诊,我忙于诊治各种患者,眼睛余光发现这个姑娘潜进我诊室,在我脚边放下一个盒子就走,恍惚间都来不及拉住她。下班时我打开盒子,发现一串华美的珍珠项链,眼泪夺眶而出。
这次经历之后,我时常会想:如果医患之间能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甚至是朋友式的沟通,很多医疗过程的结局或许会更好。
注:本文作者为北京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
健康界将于近期推出医生频道,旨在助力医生职业发展,欢迎各位医生投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