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技术如何助力手术室安全提升?
各类先进的监测设备、可视化设备、超声等新技术在围术期的广泛应用,对麻醉医生的精准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有创操作,如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以及神经阻滞等,大大降低了各类有创操作的难度和操作风险。
从鸦片、古柯,到氯仿、乙醚,再到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麻醉从开始仅仅满足手术最低需求到越来越安全,离不开技术的进步。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精准麻醉时代的到来,将为患者提供舒适度更佳、生存率更高、生存质量更好的体验。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吕欣教授对健康界表示,以往的麻醉操作对麻醉医生的技术要求都较高,各类有创操作的难度和操作风险也较大,低年资麻醉医生往往较难掌握,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沉淀学习。
随着各类先进的监测设备、可视化设备、超声等新技术在围术期的广泛应用,对麻醉医生的精准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有创操作,如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以及神经阻滞等,大大降低了各类有创操作的难度和操作风险。
「作为全球最大的肺部疾病专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胸科手术2023年预计在26000 例左右,95%以上是在单孔胸腔镜下完成的,在胸部只需要打一个孔,对患者创伤最小,但胸外科医生的手术操作相对受限,故对手术的视野要求很高,需要麻醉医师做好精准的肺隔离和术侧肺萎陷。」吕欣对健康界坦言,现在可视化设备的发展,特别是可视化肺隔离技术,可以为胸外科医生精准地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提供最佳的微创手术条件,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同时也减少了有创手术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此外,麻醉深度也是术中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手术中麻醉深度太深或者太浅都会对手术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患者麻醉程度太深,术后苏醒延迟,呼吸功能恢复时间延长,导致肺部并发症等各类术后并发症增加;而如果麻醉程度太浅,则导致患者术中知晓,感知到手术的疼痛,同时产生恐惧心理,同时对机体应激反应的抑制不足,导致循环波动,进而对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患者预后产生不利影响。
「而现在根据麻醉深度监测可以调节用药量,避免过浅或者过深的麻醉。一方面,避免了术中知晓的发生;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度麻醉导致延迟苏醒,影响到手术的周转率。」吕欣对健康界说。
李东亮同样认为手术室精益管理离不开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纳米技术为例,纳米麻醉药物使得药效释放速度更快,麻醉效果持久,副作用小,可以更好、更安全地为患者带来麻醉保障。
「比如现在最新的布比卡因脂质体,最长作用时间可以达到72小时,甚至一些细小的神经,可以达到96小时的镇痛效果。对于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具有非常好的效果。」李东亮说。
另外,可视化技术,如超声技术,近几年在麻醉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李东亮告诉健康界,利用超声技术,可以直接看到神经的位置,将麻醉药物打在神经周围。「以前需要20ml才能实现的麻醉效果,在超声引导下,近距离靠近神经周围,可以大大减少麻醉药的使用,同时也减少了副作用的发生,避免了神经的损伤。」李东亮说,科技进步对于促进手术的安全、促进患者的康复,意义非凡。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