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薪传
袁晓宁
现任北医三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
提起玉树抗震救灾的事,记忆就像一把指纹锁应指即开,一下回到了2010年。刚刚上班就听到青海玉树发生7.1级地震的消息,经历了2008年汶川地震连夜组织医疗队总值班的洗礼,和千里之外心系队员的心惊胆战,期待这一次能亲历灾区一线。
打开网页,快速学习了高原抗震救灾的特点,一下被吸引了的就是那无处不在的格桑花,开的茂盛、开的张扬,迎着阳光自由自在地笑啊笑......
北医三院快速响应,迅速集结医疗队。我终于也以满足“不胖不瘦、身材适中、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基本要求参加了医疗队。时隔八年,至今能感受到院长、书记的重托,顾芸老师流着泪的拥抱,杨雪松主任帮忙背上背包后不舍的松手......
次日上午,我们一行12人,在骨科田耘队长的带领下,携带着药品、设备出发了。在南苑机场与北京市其他医院的48名医疗队员集结后,代表北医三院、代表北京市、更代表国家,肩负重要使命,乘坐伊尔76军用飞机义无反顾地飞赴玉树。
第一次做飞机不用系安全带(也无安全带可系),我们还有些小兴奋。我们知道,将要面临的是高原缺氧、气候寒冷、物资匮乏等想象不到的困难,但是,我们来了!
我们的队员名单:田耘(骨科)、姚宏伟(普通外科)、唐子勇(肾内科)、张晓宇(肾内科)、葛庆岗(ICU)、樊巧英(ICU)、谢京城(神经外科)、沈祯云(胸外科)、李丹(手术室)、王斌(急诊)、李晓光(感染疾病科)、袁晓宁(医院感染管理科)。
晚上7点,终于抵达玉树机场,正赶上转移病人,队员们克服高原反应,立即投入了病人的检查处理、协助搬运工作。
8点,分批次转移,我和王斌、唐子勇、张晓宇、李丹直达灾区正中心结古镇,找到了当时卫生部应急办梁万年主任,在临时医疗帐篷外飘扬开北医三院的旗帜。
余下的7名队员在机场原地待命,整理物资,协助初步处理并转移伤员。
大家的高原反应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当天夜里结古镇信号一度中断,大家互相加油打气,五个人团结在一个帐篷里,忍受着剧烈的头疼、恶心和心跳一百的悸动,随着余震的晃动,守着我们的物资。因为大部分的生活物资没有跟上来,梁万年主任特意送了一条棉被过来,寒冷让我们靠得更近。
天终于亮了,阳光从帐篷的缝隙中透过来,一只黑黑的小手怯怯得掀开我们的帐篷,忍着高原反应带来剧烈的不适,我们打开帐篷门,开始了我们的医疗救助工作,小黑手的主人是一个灾区的小女孩,指着矿泉水瓶要水喝,旁边的一个女人应该是她的妈妈,看着小女孩清澈的大眼睛,我们不仅给了她们矿泉水,还泡了泡面给她们。
灾区的伤员已经不多了,多数应该都已转移,听说转移到格尔木和西宁的比较多,我们留两个人在帐篷等着伤员或者灾民,三个人出去看看医疗区情况。整个区域很安静,靠近边缘的地带整齐的摆放着几具难民的遗体,据说等待着天葬。寒冷的空气携带着稀薄的氧气,灾区的伤病员时不时前来就诊,王斌医生和唐子勇医生负责接诊,我们三个协助分发药品和整理物资,五个人强打精神支撑了一天。最好的消息是通讯恢复,联系上了大部队,得到我们的队员虽然也有高原反应,和我们一样有头疼、恶心的感觉,也一直感受在心跳一百的反应,但都还能坚持,物资也安全,但是身边已经有其他医院的同事发生肺水肿转移了,大家互相叮嘱量力而行,注意安全,同时也汇报了大本营我们都挺好的,院方的老师及时更新了我们的抗震博客。
4月16日下午根据卫生部的统一安排,我们一行五人回到机场,与留守机场的七名队员会,再次被分为两组,一组在田耘队长的带队下护送伤员飞赴格尔木,一组在姚宏伟书记的带领下飞赴西宁,再一次坐上伊尔76,看护着满地伤员,守护着医疗物资,再一次享受飞机上可以不系安全带的特权。直接进入当地医院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直接参与了伤病员的预检分诊、人员安置、联合会诊诊断、手术治疗。
4月18日,12个兄弟姐妹终于齐聚格尔木,经历了两天两夜的分分合合,我们医疗队终于在格尔木会师了,医疗救治的力量更加强大了。面对比三院差得太多的医疗条件,大家没有抱怨,而是全力以赴把自己用到极致,无怨无悔得忙碌着,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伤员提供最优的治疗,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希望。
我们医疗队凭借着三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过硬的实力迅速赢得认可与信赖,并与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沟通,召开联席会议,形成联合会诊机制,整合资源,共商策略,以病人为中心,迅速解决问题。查房、病例讨论、手术,繁忙的灾情救治的同时参与了当地医院的建设,从建筑图纸的修改、危重病房的建设到专题沙龙的召开、典型病例分享......我们全力以赴,怀抱着玲珑的心,在青藏高原上仰望天使的座右铭,用手、用心托起生命誓言,千里之外,创造一片爱的风景、吟唱生命长青,让阳光洒满杏林,用爱创造奇迹。
忙碌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4月26日,我们接到了返京的通知。虽然有对家对北京的期盼,但更有10余天生死与共陪伴的不舍,11天、跨四地、近万里,救治百余人,我们12个兄弟姐妹已经密不可分。还有地震灾区坚守的医疗队员和格尔木的四个合作医院的同事们,我们已经相容相合,格尔木,一个幸福起源的地方,我们战斗过的堡垒,听当地的同事们说,等格桑花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格桑花,弥漫在空气中都是幸福的味道......我相信,因为玉树不倒、青海长青;更因为,无论哪里有难,我们背后一直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还因为,勤奋、严谨的三院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直到现在,我们医疗队的队员们也时刻互相关心,遇到困难全力以赴去帮助,给别人介绍相互关系的时候自豪地说,我们是同生死共患难过的过命交情。虽然没有机会亲眼看到高原上那绚烂的格桑花,但那小小的格桑花已经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灵,自由地生长......
时间好像是一晃,我已经在三院工作21个年头了,如果把实习期也算上就已经是我过去时光的一半还有余,有幸亲历医院的六十大庆,甲子薪传、积淀创新,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三院会更好!
文 | 感染管理科 袁晓宁
编辑 | 孙静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