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wertⅠ型和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分析
贾卓奇1,周维茹2,李硕1,陈南征1,李海军1,张广健1,付军科1,张勇1
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胸外科(西安 710061);2. 西安高新医院 核医学科(西安 710075)
基金项目: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19SF-014);白求恩公益基金项目(HZB-20181119-070)
关键词:食管胃结合部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管状胃;空肠造瘘
引用本文:贾卓奇, 周维茹, 李硕, 陈南征, 李海军, 张广健, 付军科, 张勇. SiewertⅠ型和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分析.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20, 27(4): 431-435. doi: 10.7507/1007-4848.201909010
摘 要
目的 分析 SiewertⅠ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不同手术方式的近期疗效。
方法 纳入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 SiewertⅠ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共 82 例,其中男 53 例、女 29 例,年龄 48~72(61±6)岁。根据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 4 组,左开胸组(n=14),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n=33):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n=17)和胸腹腔镜 McKeown 组(n=18)。对比分析不同手术组的近期疗效和生存率。
结果 左开胸组手术时间最短,随后为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胸腹腔镜 McKeown 组和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胸腹腔镜 McKeown 组/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最少;左开胸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最少,胸腹腔镜 McKeown 组最多。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它 3 组(P<0.05),肺炎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在 4 组中最低(P<0.05)。4 组近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胸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 SiewertⅠ型、Ⅱ型食管胃结合部癌安全、可靠。腹腔镜左胸小切口手术方式具有微创优势,淋巴结清扫较为彻底,尤其对于心肺储备功能欠佳的高龄患者,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正 文
食管胃结合部癌(esophagogastric junction carcinoma,EJC)是发生于食管胃结合部的肿瘤,其恶性度较高,就诊时多数为进展期,5 年生存率不足 30%[1]。近年来世界范围内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率增速也超过其他部位的肿瘤[2-3],但其治疗也越来越规范。目前认为以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是进展期 AEG 的有效治疗手段,Siewert 分型仍是普遍使用的分型方式,对手术径路的设计有较好的指导价值[4],但Ⅱ型 AEG 的手术方式、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消化道重建方式以及微创技术应用方面,不同中心经验不同,争议和分歧较大[5-7]。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科 82 例 EJC 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手术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 2015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治疗的 82 例 SiewertⅠ型及Ⅱ型 EJC 患者(数据来源于 LinkDoc 数据库),其中男 53 例、女 29 例,年龄 48~72(61±6)岁。
1.2 方法
1.2.1 检查分期
所有患者术前行胃镜检查,确诊为 SiewertⅠ型及Ⅱ型 EJC,无远处转移及手术禁忌证,术前未行放化疗治疗;SiewertⅠ型 33 例,Ⅱ型 49 例。术后病理按第 8 版 TNM 分期重新分为ⅠB~ⅢB 期:ⅠB 期 12 例,ⅡA 期 13 例,ⅡB 期 32 例,ⅢA 期 13 例,ⅢB 期 12 例。高分化 33 例,中分化 35 例,低分化 14 例。术后病理腺癌 69 例,鳞癌 9 例,肉瘤样癌 3 例,神经内分泌癌 1 例;见表 1。
表1 82 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临床特征[例(%)]
1.2.2 手术分组
所有患者均于全身麻醉下行 EJC 根治术。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 4 组:左开胸组 14 例,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33 例,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 17 例,胸腹腔镜 McKeown 组 18 例。术中无意外发生,无腔镜中转开放手术。79 例 R0 切除,3 例 R1 切除。76 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制作管状胃,行管状胃食管端侧吻合,6 例联合普外科行全胃切除,胸内空肠食管端侧吻合。74 例行圆形吻合器吻合,8 例手工分层吻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 q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 Fisher 确切概率法。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
手术时间:左开胸组手术时间最短,随后为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胸腹腔镜 McKeown 组和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
术中出血量: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同胸腹腔镜 McKeown 组相近,但较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及左开胸组少。
淋巴结清扫:胸腹腔镜 McKeown 组无论是淋巴结清扫个数还是清扫站数均最多;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和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淋巴结清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比左开胸组多。
4 组间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2 食管胃结合部癌各手术组手术指标比较()
P1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左开胸组;P2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P3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胸腹腔镜 McKeown 组
2.2 术后并发症
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总并发症率低于其他 3 组(P<0.05),肺炎及心律失常发生率在 4 组中最低(P<0.05),肺不张发生率同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相近,明显低于左开胸组及胸腹腔镜 McKeown 组。
胸腹腔镜 McKeown 组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 3 组。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及胸腹腔镜 McKeown 组喉返神经损伤所致声音嘶哑发生率高于另外两组;见表 3。
表3 食管胃结合部癌各组术后并发症比较[例(%)]
P1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左开胸组;P2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P3 值: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 vs. 胸腹腔镜 McKeown 组
2.3 随访及生存分析
随访时间为手术日期至 2019 年 3 月,最长随访时间 36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28 个月。失访 14 例,随访成功 68 例,其中生存 43 例、死亡 25 例。总 1 年生存率 86.5%,2 年生存率 65.0%。生存曲线分析显示 4 组间近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图 1。
图1 不同手术方式生存曲线
3 讨论
目前 EJC 的定义为:肿瘤中心处于食管胃解剖交界上下 5 cm 区间以内,跨越或接触食管胃结合部即为 EJC,而原贲门癌的概念逐渐被摒弃[8]。合理的手术入路应兼顾肿瘤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切缘及安全性[9],可选择的手术入路包括左胸单切口、上腹右胸 Ivor-lewis、上腹左胸、颈胸腹三切口 McKeown、左胸腹联合切口及经腹膈肌食管裂孔径路。荷兰一项随机对照研究[10]纳入了Ⅰ型和Ⅱ型 AEG 病例,比较了右侧经胸手术和经裂孔手术的效果。两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 5 年生存率也无差异。日本的 JCOC-9502 研究[11]纳入了Ⅱ型和Ⅲ型 AEG,比较了左侧经胸腹联合手术和经腹部裂孔手术的效果,两组间 5 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工作中多采用 Mariette 等[12]的治疗策略:Ⅰ型 AEG 按照食管癌治疗原则,行食管切除+远端胃切除,行胸腹腔二野淋巴结清扫;Ⅲ型 AEG 按照胃癌治疗原则,行 D2 全胃切除术,空肠代食管,注重腹腔淋巴结清扫。Ⅱ型 AEG 若肿瘤侵犯食管>2 cm 者,建议经胸行食管次全切除及近端胃切除术,侵犯<2 cm 者可经腹行远端食管切除及全胃切除术。
多项研究[13-15]结果提示肿瘤 R0 切除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 AEG 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EJC 外科治疗的目标是原发肿瘤病灶以及淋巴结的完整切除[16-17]。Yamashita 等[14]回顾性分析了 2 807 例进展期 AEG,结果显示多数腹腔转移淋巴结位于贲门裂孔旁、小弯侧或胃左血管旁淋巴结,胃大弯远端转移淋巴结较少。他们认为随着 SiewertⅠ型、Ⅱ型和Ⅲ型肿瘤位置的下移,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增加,逐渐成为手术清扫的重点;对于偏食管的Ⅰ型和Ⅱ型 AEG 进行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有明显的生存获益;而<4 cm 的 AEG 进行胃远端淋巴结彻底清扫对生存获益不大。Mine 等[18]纳入了日本 7 个消化道肿瘤中心共 288 例 SiewertⅡ型进展期 AEG,研究结果显示肿瘤下缘距 EGJ<3 cm,胃窦及胃大弯的淋巴结转移率 2.2%,从腹腔淋巴结清扫角度来看,行近端胃切除术已足够;3~5 cm 之间转移率为 8.0%;>5 cm 转移率达 20.0%,须行全胃切除+D2 淋巴结清扫术;他们认为应根据 AEG 肿瘤下缘距 EGJ 距离,个体化决定全胃切除或近端胃大部切除范围。
本研究纳入我科手术治疗的 82 例 SiewertⅠ型和Ⅱ型进展期 EJC 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左开胸组,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和胸腹腔镜 McKeown 组。结果显示左开胸组尽管手术时间稍短,但单一切口创伤较大、术后疼痛明显,术后肺炎、肺不张、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并且由于腹腔暴露视野不佳,腹腔淋巴结清扫不足。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及胸腹腔镜 McKeown 组需要更换体位,手术时间稍长,其优势在于彻底的胸腹腔二野淋巴结清扫,而且微创操作创伤小、术后恢复较快,心肺并发症率比左开胸组低。腹腔镜左胸小切口组属于杂交手术,腹部腔镜游离腹部后,左胸切开小口行食管游离、下纵隔淋巴结清扫再进行吻合。手术时间明显短于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及胸腹腔镜 McKeown 组,术中出血量与胸腹腔镜 McKeown 组相近,较胸腹腔镜 Ivor-Lewis 组及左开胸组明显减少;不仅胸腹腔二野淋巴结清扫均能得到合理清扫,且术后肺炎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本研究最长随访时间 36 个月,中位随访时间 28 个月,失访率为 17.0%,总 1 年生存率 86.5%,2 年生存率 65.0%。4 组之间近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研究中 6 例 SiewertⅡ型进展期 AEG,伴有腹腔淋巴结转移,术前经多学科团队讨论后联合普外科先行腹腔镜下全胃切除+D2 淋巴结清扫术,之后改为右侧卧位行左胸小切口,将空肠提至胸腔内行空肠食管端侧吻合术,手术时间较短、术后恢复顺利、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中所有腔镜操作无中转开放手术,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并发症少,恢复顺利,充分说明了胸腹腔镜联合治疗 EJC 的安全性较高,也具有很好的近期疗效[19-21]。
综上所述,我中心的初步经验认为,临床实践中应用腹腔镜联合左胸小切口手术方式治疗 EJC,具有微创优势,淋巴结清扫较为彻底,尤其对于心肺功能储备较差的患者,可以缩短麻醉及手术时间,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并发症,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但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且样本量偏小,远期生存结果尚需持续随访及进一步研究,尤其是需要较高循证医学证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利益冲突:无。
作者贡献:(1)研究概念或设计:贾卓奇、周维茹、付军科;(2)数据收集:贾卓奇、周维茹、李硕、陈南征、李海军;(3)数据分析与解释:贾卓奇、周维茹;(4)论文撰写:贾卓奇;(5)对论文进行重要修改:张勇、张广健、付军科;(6)核准最终版论文:付军科、张勇。
参考文献略。
(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