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玫瑰痤疮的病因与皮肤屏障的关系

2020-10-12   西京皮肤张海龙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玫瑰痤疮与皮肤屏障

常常听到隔壁邻家某中年男子,嗜酒如命,每天鼻头红肿,酒气熏天。其实,有酒糟鼻并不一定和喝酒有关。有些朋友日常滴酒不沾,也存在比较明显的症状。


因为鼻子位于面部正中央,大部分人与人交谈时,目光也常常落在对方的鼻子上,所以很是烦心。 可恶的酒糟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它和皮肤屏障之间的关系。



概述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过去称为酒渣鼻。俄罗斯与德国的联合调查流行病学发病率分别为12.3%和5.0%,美国为2.0%~2.3%,目前尚无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发病率调查。


据报道,15%~40%的玫瑰痤疮患者具有家族遗传背景。玫瑰痤疮病因复杂,目前多认为是遗传背景下,由多因素诱导的以天然免疫和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为主导的慢性炎症所致。多项研究表明,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的各个环节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都有一定的联系。


炎症反应与皮肤屏障

玫瑰痤疮患者的天然免疫反应激活在疾病的炎症形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为对外界环境刺激的高反应性。皮肤抗菌肽( antimicrobial peptide,AMPs)尤其是cathelicidin抗菌肽(CAMP) 呈高表达,LL-37片段增加,从而诱导血管的新生和炎症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表皮通透屏障功能对皮肤天然免疫(如表皮抗菌肽的表达)也具有调节作用。


因此,一方面炎症能影响玫瑰痤疮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的改变,导致面部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潮红、刺痛等皮肤屏障受损的表现,另一方面皮肤屏障功能也能影响玫瑰痤疮炎症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研究表明,皮肤屏障受损后,真皮肥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而肥大细胞也是引发玫瑰痤疮炎症的关键介质。尤其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 显示,肥大细胞与感觉神经之间存在着复杂而紧密的交互作用,而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调节的异常与玫瑰痤疮患者对外界刺激的高反应性及早期玫瑰痤疮的发生有着紧密的联系。


神经脉管改变与皮肤屏障

玫瑰痤疮患者对内、外源性环境的刺激表现出明显高反应性,日晒、高温、情绪激动均可引发玫瑰痤疮患者出现阵发性潮红或红斑,这与玫瑰痤疮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神经血管调节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紫外线和温度的变化都能激活感觉神经,而皮肤感觉神经系统的活化与玫瑰痤疮早期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血管、淋巴管与皮肤发育、自体稳态的维持、伤口的修复均有关系。近期的研究表明,血管和淋巴管与玫瑰痤疮也有着密切的联系。Schwab等研究认为,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和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中,主要表现为血管和淋巴管膨大、扩张,通透性增高,血流量增加,而在部分肥大型玫瑰痤疮中则表现为血管和淋巴管的生成。而血管扩张和血流量的增加则导致经表皮失水的增加,并刺激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皮肤神经系统在控制炎症、免疫和血管调节方面的作用已经被证明。


近期,玫瑰痤疮神经脉管的调节机制的研究热点在阳离子通道,其中备受关注的是辣椒素受体(TRPV1) 。研究者们发现,在玫瑰痤疮患者中TRPV1呈现高表达。高温、酒精、化学刺激等玫瑰痤疮的诱发因素均能激活TRPV1,释放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重要神经炎性和疼痛介质,引起神经血管调节异常,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


微生物的改变与皮肤屏障

微生物感染与玫瑰痤疮发病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微生物的感染在玫瑰痤疮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微生 物感染与玫瑰痤疮的发病不直接相关。研究者认为与玫瑰痤疮发病相关的微生物主要是毛囊蠕形螨、痤疮丙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幽门螺杆菌等。


Zhao等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认为毛囊蠕形螨与玫瑰痤疮的发病有着显著的统计学相关性,毛囊蠕形螨感染是玫瑰痤疮的重要危险因素。有证据显示,玫瑰痤疮患者单位面积内的毛囊蠕形螨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尤其以丘疹脓疱型为甚。关于痤疮丙酸杆菌(PA) ,Jahns等在82例玫瑰痤疮和25例健康者进行的研究认为,PA与玫瑰痤疮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然而另有研究表明,PA可以活化Toll受体2(TRL2) ,而Toll样受体的激活通路也是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重要的分子通路。El Khalawany等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HP) 在玫瑰痤疮患者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表皮葡萄球菌是玫瑰痤疮的致病因素。


皮肤表面菌群是皮肤屏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微生物的平衡是皮肤强而有力的保护伞。单个菌种数量的变化或者整个菌群的比例失调,都可 能影响皮肤屏障的改变。文献指出,酸性环境可以抑制细菌、酵母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因此 当皮肤屏障受损时,皮肤pH升高,从而导致皮肤表面微生物繁殖或破坏其微生态平衡,继而引发皮肤感染或炎症,加重皮肤屏障的破坏。


结语

玫瑰痤疮是一种基于皮肤炎症、神经血管改变的复杂性皮肤病,其发病及临床症状与外界刺激联系紧密,同时与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息息相关并且相互影响。


玫瑰痤疮患者大多伴有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而皮肤屏障功能的损伤可促进玫瑰痤疮的发生与发展。通过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可以显著改善玫瑰痤疮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皮肤屏障功能损伤在玫瑰痤疮发生发展的作用,可为玫瑰痤疮的长久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多依据与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 2016) [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 3) : 156 - 161. 

[2]Tan J,Sch fer H,Araviiskaia E,et al. Prevalence of rosace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of Germany and Russia-The RISE study[J]. J Eur Acad Dermatol,2016,30( 3) : 428-434

[3]Lin TK,Man MQ,Sago JL,et al. Topical antihistamines display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linked in part to enhanced permeability barrier function [J]. J Invest Dermatol,2013,133( 2) : 469-478. 

[4]Muto Y,Wang Z,Vanderberghe M,et al. Mast cells are key mediators of cathelicidin-initiated skin inflammation in rosacea[J]. J Invest Dermatol,2014,134 ( 11) : 2728-2736.

[5]Aroni K,Tsagroni E,Kavantzas N,et al. A study of the pathogenesis of rosacea: how angiogenesis and mast cells may participate in a complex multifactorial process[J]. Arch Dermatol Res,2008,300( 3) : 125 - 131. 

[6]Schwab VD,Sulk M,Seeliger S,et al. Neurovascular and neuroimmune aspect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rosacea [J].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2011,15 ( 1) : 53 - 62. 

[7]Voegeli R,Rawlings AV,Doppler S,et al. Increased basal 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leads to elevation of some but not all stratum corneum serine proteases[J]. Int J Cosmet Sci,2008,30( 6) : 435 - 442. 

[8]Roosterman D,Goerge T,Schneider SW,et al. Neuronal control of skin function: the skin as a neuroimmunoendocrine organ[J]. Physiol Rev,2006,86( 12) : 1309 - 1379. 

[9]Sulk M,Seeliger S,Aubert J,et al. Distribution and expression of non-neuronal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 TRPV) ion channels in rosacea[J]. J Invest Dermatol,2012, 132( 4) : 1253 - 1362.

[10]袁超,王学民. 微生物在玫瑰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5,29( 5) : 521 - 523. 

[11]Zhao YE,Wu LP,Peng Y,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modex infestation and rosacea [J]. Arch Dermatol,2010,146( 8) : 896 - 902. 

[12]Jarmuda S,O'Reilly N,Zaba R,et al. Potential role of Demodex mites and bacteria in the induction of rosacea[J]. J Med Microbiol,2012,61( Pt 11) : 1504 - 1510

[13]郑博岚,谢红付.玫瑰痤疮与皮肤屏障[J].皮肤科学通报( 原《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34(4):413-418.



END


来都来了,点个在看再走吧~~~

#玫瑰痤疮,微生物,屏障,皮肤,炎症,血管#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 痤疮的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
    打开APP 西京皮肤张海龙
  • 战“痘”小马达---光动力
    打开APP 西京皮肤张海龙
  •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