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术后三天,实习生拔掉了患者的 T 管......

2021-03-23   急诊医学资讯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半年前曾听说过一个案例。一个胆管结石手术的病人,术中留了腹腔引流管和 T 管。术后有一天查房,上级医生让实习生拔除腹腔引流管,下午查房时发现,实习生拔的是 T 管!

「你怎么拔掉了 T 管啊!?」

「嗯…不是这根吗?可能早上没听清楚,听你们一直讨论 T 管…后面就说让我拔管吧。」

「……」

上级医生那可真是恨铁不成钢啊,一口老血就要喷出!

不管怎样,只能怪自己付错人、没说清了,欲哭无泪、好好背锅吧。赶紧跟病人和家属解释病情,严密观察有无发热、腹痛等症状,有无腹膜炎体征、腹围的变化,如有胆瘘、胆汁性腹膜炎症状还不一定明显,需定期抽血化验、复查腹部彩超查看吻合口和积液情况。

终于…万幸!经过密切观察和护理,术后患者无大碍,后顺利出院,无再发及相关并发症。


为什么会拔错?

但是,不管怎么说,实习生在术后三天内误拔 T 管,实在非常不应该。他根本不认识 T 管是什么。

对胆道来说,胆总管切开手术后的胆总管处切口,可根据情况作一期缝合,如年轻患者、胆总管直径>1.2 cm、胆总管远端通畅、十二指肠乳头无水肿等。

也可以在手术结束前放置 T 管,就是剪一个 T 字型管子,T 字的两个小边分别怼入切口处胆管的上、下游,然后缝合切口关闭,注意不要缝住 T 管,否则日后影响拔除。剩下的部分管子就经腹腔、穿腹壁而出。

腹腔引流管则是一普通管子,一头放在腹腔某处,另一头穿出体表,目的是引流和观察积液,并据此判断腹腔情况。


拔 T 管的关键——窦道

狭义上,窦道指机体组织感染、坏死后经体表排出体外而形成的一个开口于体表的、不与体内空腔脏器相通的潜性盲管,可发生于软组织、肌肉等。广义上讲,体内经体表通往体外的管道都可以认为是一种窦道。

膀胱穿刺造瘘,就是一根管一头扎进了膀胱里、另一头留在体外。这时,沿着管子周围的组织其实会慢慢粘上来、覆盖它,逐渐形成一个结实的、连续的组织通道——膀胱窦道。

这时即使拔管,膀胱里的尿也不会留到腹腔,而是通过窦道流向体外。只要膀胱下尿路保持通畅,这个窦道就会自然慢慢坍塌。

当然,实际情况实际分析。膀胱造瘘拔管前肯定要先解除尿道梗阻的病因。但对于窦道的形成,也有人认为不是必须的。一般来说,窦道形成后再拔管会更稳妥。

其实,窦道指一端是开口、另一端是盲端的管道;而瘘管才指两端皆有开口的管道。严谨来说,上述的 T 管窦道和膀胱窦道其实更像是「瘘管」,但我们平时还是习惯称它们为窦道。

那么大家想,如窦道仍未形成、胆总管切口处才刚缝上,就贸然拔除 T 管,那后果会很严重。所以,在拔 T 管前需要明确,胆道远端的胆汁是否引流通畅、胆道 T 管窦道是否形成。


什么时候才能拔?

外科学写的明白,放置 T 管后观察每日引流情况,据情况术后 10-14 天可行 T 管造影,查看肝内外胆管及下段引流情况,造影完应持续引流 T 管 1 天。

如无特殊,夹持 T 管 1—2 天后若无症状、化验结果无异常,可考虑拔除。一般 T 管窦道的形成需要 2-6 周,如老年患者、营养状况差的、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等因素时应适当延长。

如有结石残留或怀疑者,应该等到纤维窦道明确形成后拔除 T 管,并行经 T 管窦道置入胆道镜取石术。

T 管一般采用橡胶材料。放置 T 管时,为了方便术后拔管、不影响胆总管处缝合,应在 T 管三处交叉的两侧底部都剪一个小缺口,这样拔除时 T 字的两头往中间对折时会更容易。

同上,沿 T 管走行的腹腔内组织会在周围形成比较牢固的窦道,拔管后短期内胆汁还能沿之排出,只要胆管下端引流通畅,窦道也很快坍塌、闭合,不形成胆瘘,也不过是一段胆管和腹壁之间的粘连而已了。形成窦道组织的可能是大网膜、肠管等等,长度约等于 T 管在腹腔的长度。

所以为什么术后可能会粘连性肠梗阻、为什么有手术史的病人不盲穿 Troca、开腹时要小心粘连的性质等,是一个道理。

只要理解过 T 管到底是什么,就一定不会犯这种错,这不是「听错了」就可以掩饰的错误。

行医当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且行且看吧。

-THE END-

来源:普外时间

版权归原作所有,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实习生,患者,窦道,腹腔,引流,膀胱,胆汁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