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局玩家深知治疗型核药的市场规模正处于爆发的前夕,但是前方还有“慢慢长征路”。
近两年,“资本寒潮”笼罩医药行业,而核药(放射性药物)热度飞涨,市场融资、技术研发和商业合作等方面空前活跃。尤其是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领域,交易金额和数量更是攀升。
到了2023年以来,核药领域的“暖流”依旧没有褪去。
全球范围内,“领头羊”诺华与Bicycle Therapeutics和3B Pharmacuticals先后达成合作;另一家跨国药企(MNCs)拜耳接力,也宣布与Bicycle Therapeutics达成超17亿美元合作,基于后者专利Bicyclic peptide(Bicycle)技术,为“潜在”肿瘤学靶标开发RDC疗法…
国内,恒瑞医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远大医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RDC项目「TLX101」相继获批开展临床;政策方面,卫健委调整《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松绑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类设备配置限制;市场方面,先通医药完成2023年至今医药健康领域的一笔最大融资。
近日,核药生物技术公司RayzeBio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四川科伦博泰引进诊疗一体化RDC药物,无疑让资本市场对于核药赛道的关注又增长了几分……
双寡头筑起的壁垒
图. 核药(或称放射性药品)组成要素
作为一类特殊制剂,核药(Radiotherapeutic Drug)被广泛应用于肿瘤诊治、炎症组织(心肌等)显像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发现等领域。
患者通过口服或注射核药后,医师利用伽玛照相机(例如PET)检测药品所含放射性同位素发出的辐射
核药分类:①按照用途:诊断用放射性药物、治疗用放射性药物;②按照核素释放射线的种类:γ核素、β核素和α核素标记药物。
2020年全球诊断类核药占比83.4%,规模达77.15亿美元,现阶段中国放射性药物以诊断药物为主。
核药需要通过的资质认证繁多,并且面临物流配送难题。目前,中国核药行业的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同福和东诚药业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均拥有完整核科技工业体系和国资背景。
国内主要核药产品
*PET(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此前,我国PET/CT每百万人保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癌症患者基数大,PET/CT、SPECT等设备配置证及装机量提升,叠加医保报销地域范围持续扩大,18F-FDG等重点核药产品的收入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以“Fast follow”或者“仿制”为主的管线布局,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国内企业尝试通过“收购引进+战略合作+自主研发”组合拳,获得相对成熟的核药技术平台,为创新诊断类+治疗类核药的商业化打下基础。
精准医疗,格局豹变
核药龙头药企逐步形成一套契合自身发展定位的管线体系集群,布局章法各有特色。
东诚药业通过与ImaginAb、GE医疗(与Cardinal health、Mallinckrodt构成美国核药三巨头)、新旭生技、北京肿瘤医院等机构深度合作,布局能够填补“精准诊疗需求”的前沿核药产品。
东诚药业与GE医疗合作推进的迈唯影®/Myoview®(冷盒注射用亚锡替曲膦)用于制备锝[99mTc]-替曲膦注射液,是首款在中国获批上市的进口原研心脏核医学配套药盒。
心肌细胞会选择性摄取显影剂,机械或电异常发作、临床症状发作之前,这款产品能够检测到缺血级联反应(灌注不足)中的异常,对于冠心病等心脏疾病的临床快速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决策等均具有重要价值。
图. 核素产业链概览
此外,通过与APRINOIA Therapeutics达成投资及合作协议,东诚药业切入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用于PET的诊断类药物18F-APN-1607(Tau蛋白正电子摄影示踪剂)与脑内积蓄的Tau蛋白进行特异性结合,能够更早诊断阿尔兹海默症,目前已获得中国III期临床批件。
值得一提的是,“独角兽”先通医药同样聚焦这一领域,氟[18F]比他班注射液有望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Aβ-PET显像剂。
图. 远大医药的产品管线布局
同样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的核药龙头之一,2018年至今,远大医药与Sirtex、澳洲Telix(诊断药物IIIuccix®已在美国上市)以及ITM开展合作,逐步搭建以易甘泰®钇[90Y]为核心的介入治疗和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创新技术平台。
精准介入诊疗方面,收购Sirtex而来的易甘泰®,作为全球唯一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选择性SIRT(内放射治疗)的产品,融合介入精确癌灶定位和内放疗精准剂量控制的优势。
《ESMO肝细胞癌指南治疗推荐更新》指出,SIRT相比于索拉非尼可提高应答率,延迟肝脏肿瘤进展,且副反应更少。此外,可考虑SIRT替代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用于等待肝移植的小肿瘤患者的桥接治疗。
根据官方公告,接受易甘泰®手术的患者中,已有10余名顺利实现肝癌肿瘤降期转化并实施肝癌切除手术,实现临床治愈;而随访期间,患者疾病控制率超过70%。
50%-70%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出现肝转移,比例相对较高。此外,我国也是肝癌高发国家,每年新发病例超过40万,其中约80%的晚期肝癌患者错失手术机会
钇[90Y]迭代现有治疗范式,同时正在美国推进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国内真实世界研究预计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展)拓宽适应症,其市场渗透率和销售收入有望进一步提升。
介入治疗方向的钇[90Y]是将成熟产品引进国内进行“降维打击”,而远大医药的另一重点战略布局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则是目前临床应用中唯一能够实现诊疗一体化的核药品类。
寒潮期“逆势而为”的RDC
距离首款RDC(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上市已过去多年。但是,正如T-DM1和DS8201之于ADC领域,极大加速国内RDC赛道“淘金热”的,却是仅有的两款治疗药物— —Lutathera和Pluvicto,前者为诺华以39亿美元收购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获得。
图. RDC结构图
2020年至今,核欣医药、三是辐联医药、诺宇医药、晶核生物等一批新锐核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多成功斩获较高额融资;
今年,中国广核集团(央企)也选择入局,拟投资设立全资子公司中广核医疗健康集团有限公司。
区别于外放疗,RDC选择性地将辐射剂量递送到肿瘤细胞等靶部位,可能避免放射抵抗,降低肿瘤细胞的耐药概率。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其它组成部分都保持相似的情况下,RDC可以仅仅换核素部分,形成诊疗一体化的产品。
虽然作用靶标分别为SSTR和PSMA,但是Lutathera和Pluvicto均为多肽-核素偶联物,且核素均为Lu-177。这两款药物均有积极表现。
上市第二年,Lutathera以4.41亿美元的年销售额证明自己的市场价值;Pluvicto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转移前列腺癌(mCRPC),其临床表现优于Cabazitaxel(新一代合成紫衫烷类);
由于靶向配体(LIGAND)相对广泛,RDC被划分为:抗体偶联核素药物(ARC)、小分子偶联核素药物和多肽偶联核素药物(PRC)。
但是珠玉在前,一众跟随者纷纷选择对标“诺华给出的正确答案”,因此在研管线多为PRC,靶点、适应症和核素呈现同质化趋势。
不过,人力物力充裕、资金拥簇,鼓励政策叠加,一些在研创新管线仍旧值得关注。
图. RayzeBio临床数据
比如,来自RayzeBio的RYZ101在核素方面做出创新。
区别于Lutathera选择的主流β核素—镥[Lu177],锕[225Ac])是一种α发射放射性同位素(能量高、射程短),这种机制不太容易被细胞修复。
Ib期试验中,RYZ101耐受性良好,招募的17例GEP-NETs(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此前都接受过镥[Lu177]治疗,并且病情发生进展。
在第一个治疗周期所需的8周内,未观察到DLT(剂量限制性毒性),客观缓解率(ORR)为29%,而获批上市的Lutathera的ORR数据仅为13%。17例受试者中有6例获得部分缓解(PR),根据RECIST v1.1,PR被定义为目标病变直径减少30%。
随着放射化学标记策略、分子生物学和药物偶联物技术等领域的基础性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叠加激励政策的颁布,在追求肿瘤精准诊疗一体化的当下,RDC赛道变热不无道理。
然而,整个核药产业链尚存在诸多待解的问题,上游核素供应议价、中游核药研发能力孵化、下游监管审批和市场准入……
入局玩家深知治疗型核药的市场规模正处于爆发的前夕,但是前方还有“慢慢长征路”。
参考文献:
1. Cardinale J, Schäfer M, Benešová M, et al.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18F-PSMA-1007, a new 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ligand for prostate cancer imaging[J]. J Nucl Med, 2017, 58(3): 425-431.
2. https://rayzebio.com/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