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不仅是排便问题,更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信号。通过科学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方式,我们可以重塑肠道菌群平衡,从根源上改善便秘问题。
每年的3月28日是"世界便秘日",也是我国第十二个"便秘日"。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慢性便秘已成为困扰全球数亿人的"沉默杀手"。据《中国慢性便秘专家共识意见》统计,我国成人慢性便秘患病率高达4.0%-10.0%,60岁以上人群更是突破22%,约有5000万成人深受其扰。
慢性便秘:被忽视的健康警报
慢性便秘并非简单的排便困难,而是肠道功能长期失调的表现。根据罗马IV诊断标准(罗马标准是目前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最全面 、系统 、权威的科学经典与指南, 规范了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分类 、范畴和诊断标准,是目前关于功能性胃肠病的最全面 、 最系统 、 最权威的科学经典与指南 ),患者需在至少25%的排便中经历粪便干硬、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症状,且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其成因复杂,涉及饮食结构、运动习惯、肠道菌群失衡等多重因素。
现代人普遍存在膳食纤维摄入不足、水分补充不够、运动量骤减等问题,导致肠道蠕动减缓、粪便干结。更关键的是,肠道菌群失调会进一步削弱肠道代谢功能,形成恶性循环。研究表明,慢性便秘患者肠道中的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而产气荚膜梭菌等有害菌过度增殖,加剧肠道功能紊乱1。
传统治疗手段面临诸多困境。膳食纤维补充仅对轻度患者有效,长期服用刺激性泻剂可能诱发结肠黑变病,而手术治疗则存在不可逆风险。2024年发布的《慢性便秘肠道微生态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明确指出,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菌群紊乱已成为独立危险因素(证据等级2,推荐强度强)。该共识强调,通过调节菌群平衡可有效改善便秘症状,其中肠道微生态制剂成为干预新趋势。
菌群密码:肠道健康的幕后指挥官
肠道菌群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直接影响肠道蠕动和神经系统功能。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指出,当肠道菌群失衡时,产短链脂肪酸的细菌减少,导致肠道pH值升高,蠕动功能下降。
研究发现,便秘患者结肠组织中5-羟色胺转运体(SERT)表达异常上调,这种"神经递质调节器"的紊乱会直接抑制肠道蠕动。此外,菌群失调还会破坏肠黏膜屏障,使内毒素进入血液,诱发慢性炎症,甚至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一机制。移植便秘患者粪便的小鼠(FMTC模型)肠道蠕动减少40%,粪便含水量下降25%2。而补充特定益生菌后,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显著改善,双歧杆菌丰度提升5倍,伴随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水平升高,直接促进肠道平滑肌收缩。这种"菌群-神经-免疫"轴的调控机制,为精准干预提供了科学依据。
微生态疗法:重塑肠道生态的破局之道
近年来,微生态疗法已成为慢性便秘治疗领域颇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23年发布的《肠道健康全球报告》中明确指出,调节肠道菌群结构是改善慢性便秘的关键策略。目前,主要干预方式包括益生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益生元、粪便移植和饮食调整等。
一项纳入12个国家、3876例慢性便秘患者的Meta分析(《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显示,益生菌干预可使患者每周自发排便次数增加1.3次(对照组为0.5次),腹胀症状缓解率达62%3。但需注意的是,不同菌株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柳叶刀》一项研究显示,两岐双歧杆菌BB-12对老年便秘患者的疗效优于传统制剂,其排便频率改善率达73%(对照组42%)4。
与此同时在去年12月的广东省保健协会营养保健分会年会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林楚慧医生分享了微生态专利配方SIM01对便秘的改善效果。临床观察数据显示,连续干预14天后,受试者排便频率明显增加,粪便质地松软,排便过程顺畅。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改善效果并非短暂性的,即使停止服用,仍可维持1~2周,显示出肠道微生态在慢性便秘中的长效调节作用。
肠道微生态修复:超越便秘的全周期健康管理
微生态干预的价值已超越单一疾病治疗。香港中文大学针对微生态专利配方SIM01开展的IMPACT研究显示(IMPACT研究是指Immune Microbiome Product Against COVID infecTion抗新冠肺炎感染的免疫微生物组产品,招募了453名参与者,为期15个月的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研究),服用该配方三个月有助于细菌感染风险下降66%,病毒感染相对风险降低91%。其机制在于调节免疫平衡,减少IL-6、TNF-α等促炎因子,形成"肠道-免疫"正向循环。
此外,SIM01配方在一项大型双盲对照真人临床试验(成果发表于2023年《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中展现出对长新冠症状的缓解作用,包括疲劳、肠胃不适、记忆力减退等。研究还发现,该配方能显著提升肠道菌群多样性,改善多种肠胃问题。
在快节奏生活与老龄化社会的双重挑战下,肠道健康已成为全民健康的重要拼图。慢性便秘不仅是排便问题,更是肠道微生态失衡的信号。通过科学补充益生菌、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等方式,我们可以重塑肠道菌群平衡,从根源上改善便秘问题。
参考资料:
1. Ohkusa T, Koido S, Nishikawa Y, Sato N. Gut Microbiota and Chronic Constipation: A Review and Update. Front Med (Lausanne). 2019;6:19. Published 2019 F.
2.Cao H, Liu X, An Y, et al. Dysbiosis contributes to chronic constipation development via regulation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 the intestine. Sci Rep. 2017;7(1):10322. Published 2017 Sep 4.
3.ord AC, Quigley EMM, Lacy BE, et al. Efficacy of prebiotics, probiotics, and syn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chronic idiopathic constip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21;116:1093-1104.
4.Lacy BE, Ford AC, Quigley EMM, et 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BB-12) vs placebo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2021;6(3):223-232.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