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国考指标研讨系列7--特需医疗服务占比多高才好?

2025
04/07

+
分享
评论
秦永方
A-
A+

“特需医疗服务占比”是一个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医院的服务结构,也影响着医院的公益性定位和社会责任。

绩效国考指标研讨系列7--特需医疗服务占比多高才好?

秦永方 誉方医管创始人/誉方智数首席顾问

提示:对绩效国考"55+1"指标深入研讨,本期研讨"特需医疗服务占比"指标,分析该指标背后的含义有哪些?该指标多高才好?绩效如何激励?探讨如下。

在绩效国考中,"特需医疗服务占比"是一个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医院的服务结构,也影响着医院的公益性定位和社会责任。

一、特需医疗服务占比简介

特需医疗服务占 比由特需医疗服务量占比和特需医疗服 务收入占比两部分体现。

考核年度特需医疗服务量(特需门诊患者人次数和享 受特需医疗服务的出院人数)占同期全部医疗服务量( 门诊患者 人次数和出院人数)的比例,不含急诊和健康体检人次。

考核年度特需医疗服务收入(特需门诊医疗服务收入和 住院患者特需医疗服务收入) 占同期全部医疗服务收入的比例。

【计算方法】

特需医疗服务量占比 =(特需门诊患者人次数+享受特需医疗服务的出院人数)/(同期门诊患者人次数+同期出院人数)×100%。

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特需门诊医疗服务收入+住院患者特需医疗服务收入)/(同期门诊医疗服务收入+同期住院医疗服务收入)×100%。

【指标说明】

分子

分子 1 :特需医疗服务量是指特需门诊患者人次数和享受特需医疗服务的出院人数总和。

分子 2:特需医疗服务收入是指特需门诊医疗服务收入和住 院患者特需医疗服务收入总和。

分母

分母 1 :同期全部医疗服务量是指所有门诊患者人次数与出 院人数之和。

分母 2:同期全部医疗服务收入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活动 取得的收入,包括门急诊收入、住院收入和结算差额。

【指标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 发〔2009〕6 号)提出控制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不超过全部医疗服务的 10%。《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 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卫医管发〔2010〕20 号)、《国务院 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1 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的通知》( 国 办发〔2011〕10 号)及《发展改革委 卫生计生委 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 (发改价格〔2016〕1431 号 )等相关文件和意见提出,放宽非 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的供患者自愿选择的特需医疗服务的指导价格,以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求。公立医疗机构可提供市场竞

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指标导向】监测比较。

【指标来源】 医院填报。

二、该指标背后的涵义

通过该指标,可评估公立医院特需服务规模控制情况,反映医院在满足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同时,对高端医疗服务的供给能力,进而衡量医院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和服务多样化程度。特需医疗服务占比控制在10%以内,既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又满足高端服务需求,体现了公立医院在市场化运作与服务多样化上的平衡。

1、平衡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多层次需求

特需医疗服务是公立医院在保障基本医疗的基础上,为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而提供的增值服务(如独立诊疗环境、专家优先服务等)。但若占比过高,可能挤占基本医疗资源,弱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加剧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因此,该指标旨在通过量化约束,确保公立医院以基本医疗为主,同时适度满足差异化需求。

2、优化医院收入结构

特需服务通常定价较高,可为医院提供额外收入来源。但过度依赖特需收入可能扭曲医院的运营目标,使其偏离公益性导向。通过限制占比(如10%),可倒逼医院提高技术劳务性收入占比。

3、引导分级诊疗与资源下沉

部分地区的政策明确要求三级医院不得因开展特需服务而减少基本医疗服务量,且一级、二级医院原则上不得开展特需服务。这有助于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促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

特需医疗服务占比应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具体比例因地区和医院类型而异。一线城市可能允许较高比例,而在二三线城市则需严格限制,以确保公益性不受影响。通过综合考虑政策导向、区域规划、医院定位及患者需求,可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三、指标"多高才好"的探讨

医院应追求特需服务量10%占比,涵盖床位、门诊量、服务总量等维度,由于特需医疗服务收费高,其收入贡献较大,但过度追求可能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特需服务量占比10%以内,经济贡献度可能超过20%,既满足高端需求,又避免过度挤占公共资源,又可保障基本医疗,体现公立医院公益性与市场化的平衡。

面对医改新业态下医院经济压力山大,增加特需服务量,弥补基本医疗收入不足,应成为部分医院的策略选择,政策的容忍度也相应会宽松。然而,宽松政策会谨慎把控,避免特需服务过度扩张,导致基本医疗边缘化。

四、特需医疗服务量绩效如何激励?

特需医疗服务量绩效激励需兼顾公平与效率,避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专家都喜欢做特需专家门诊,收治特需住院患者,基本工作量基本相同,由于收费不同绩效相应较高,对于医务人员积极性调动比较明显。由于医院绩效实行总量控制,特需服务绩效占比过高可能影响其他绩效额度,容易导致内部绩效分配矛盾。因此,特需服务绩效激励应设定上限,确保基本医疗不受影响。特需服务绩效激励上限设定为20%,既能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又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质量。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特需服务占比,确保其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同时,建立多维度绩效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工作量、技术难度和社会效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特需门诊患者诊察绩效原则上不能超过普通门诊患者的1.5倍,以防止过度倾斜。特需患者住院绩效上限不超过普通患者1.8倍为亦,确保绩效分配公平合理。

总之,特需医疗服务量占比需精细化调控,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确保医疗服务均衡发展,医院应该尽可能提高该占比,科学设定绩效激励上限,既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能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公平性,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服务,医疗,特需,医院,绩效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第八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