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品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院内稳量降价、院外提质扩容"的格局日益清晰。
在当今社会,药品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关乎国计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中国药品市场正经历着深刻变革。了解药品销售市场的动态,对于医药企业制定战略、政府部门进行政策调控以及满足民众的医疗需求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最新权威发布的《2023H2-2024H1中国药品市场分析报告》部分精彩内容,对中国药品院内(医院端)和院外(药店端)两大板块市场规模、药品类型结构、企业竞争格局以及集采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国药品院内外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药品院内外市场总览
·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总体规模相对稳定
根据医药数据库统计,近5年来,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总体规模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大致在17000亿元至18000亿元之间上下波动。在2019H2-2020H1至2022H2-2023H1期间,市场规模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不过在2023H2-2024H1,市场规模达到17846亿元,与2022H2-2023H1的18431亿元相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
·院端市场75.8%市场占比,主导院内外药品市场
从销售渠道的市场占比来看,医院端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23H2-2024H1,医院端市场占比高达75.8%,是药品销售的重要阵地。而药店端市场虽然在2023H2-2024H1的占比仅为24.2%,但近年来其增长速度却快于医院端市场。与2019H2-2020H1相比,药店端市场的占比提升了3.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二、中国院内外各类药品发展态势
中国院内外药品依据成分和来源的差异,主要可分为化学药、中成药、生物药以及其他药品这几大类别。在近5年的院内外市场中,各类药品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
·化学药市场:规模优势显著,短期承压
化学药市场一直以来在规模上占据着显著优势,近5年其销售额均突破万亿元大关,年复合增长率为-0.7%。尽管在2023H2-2024H1,受到诸如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加剧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市场规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其凭借深厚的市场根基和广泛的应用领域,依旧在整个药品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成药市场:稳健发展,潜力持续
中成药市场近年来发展稳健,近5年的销售额均超过4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在2022H2-2023H1,中成药市场迎来了阶段性的高峰,规模曾达到4638亿元。尽管在2023H2-2024H1市场规模有所回落,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其增长的态势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这得益于中成药独特的疗效、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使得其在市场中保持着稳定的增长潜力。
·生物药市场:新兴力量崛起,增速强劲
生物药市场作为药品领域的新兴力量,虽然目前在市场规模上与化学药和中成药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近5年销售额均低于3000亿元,但它展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2.2%。在2023H2-2024H1,生物药市场规模已达到2509亿元。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生物药在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关注。其远超化学药和中成药的市场增速,预示着生物药在未来的药品市场中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中国院内外药品本土药企和跨国药企竞争格局
中国院内外药品企业依据地域差异,主要可划分为跨国药企和本土药企这两大阵营。
·本土企业80%市占率,主导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
根据医药数据库统计结果,在过去近5年的时间里,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呈现出较为稳定的竞争格局。其中,本土企业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市场占有率始终稳定在80%左右。这意味着,本土企业在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推动市场发展的核心力量。
从市场规模来看,本土企业的表现同样亮眼,其市场规模超过万亿人民币,这一庞大的规模充分彰显了本土企业的实力和影响力。无论是在药品的研发、生产,还是销售环节,本土企业都不断加大投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本土企业还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相比之下,跨国药企虽然在技术研发、国际化经验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中国院内外药品市场中,本土企业凭借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完善的销售渠道以及相对较低的成本等因素,牢牢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四、中国药品院内外集采影响分析
近年来,随着集采政策持续深入推进,对中国药品市场的医院端和药店端产生了显著且不同的影响。
·医院端:以量换价成效显著,价格趋低
在医院端,药品市场销售额整体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但在2023H2-2024H1出现了少许回落。而在销售量方面,集采政策发挥了明显的推动作用,销售量显著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是,药品单位制剂销售额在近年持续下降。这一系列变化充分表明,医院市场药品价格正逐渐走低,集采政策所倡导的以量换价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也提高了药品的可及性。
·药店端:销量下滑,价格趋高
在药店端,集采政策同样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药店端药品市场销售额在缓慢增长至高点后,于2023H2-2024H1稍有回落。与医院端相反,药店端药品销售量受集采政策影响下滑明显。与此同时,药品单位制剂销售额却逐年递增,这清晰地显示出药店市场药品价格呈现出趋高的态势。分析认为可与药店端药品销售结构的调整、非集采高价药品的占比增加等因素有关。
结语
中国药品市场正经历深刻变革,"院内稳量降价、院外提质扩容"的格局日益清晰。化学药仍占主导,但生物药的高速增长和创新潜力正推动行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本土企业凭借80%的市场份额稳居主导,而集采政策则深刻重塑价格体系,使医院端趋向普惠、药店端走向差异化竞争。未来,随着医保控费深化、创新药加速放量,以及中医药与生物技术的协同发展,中国医药市场将迎来更高质量的增长。企业需把握政策导向与市场需求,在创新研发、渠道优化和成本控制上持续发力,方能在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