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脑脊接口手术,成功帮助一名因脊髓损伤导致截瘫两年的患者恢复自主行走能力,标志着脊髓损伤治疗从“功能代偿”迈入“神经重建”时代。
2025年1月,复旦大学科研团队与附属医院联合完成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成功帮助一名因脊髓损伤导致截瘫两年的患者恢复自主行走能力。该技术通过微创方式在患者脑部与脊髓间搭建"神经旁路",利用人工智能实时解码脑电信号,转化为电刺激信号激活下肢神经,绕开受损脊髓区域,实现运动功能重建。
技术优势
1. 微创高效,手术风险显著降低
与传统需双侧开颅、创面大且易感染的方案不同,此次手术仅需植入两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脑部与脊髓手术同步完成,耗时约4小时,术后24小时患者即恢复腿部运动。相比瑞士团队需间隔两年的分阶段手术,中国方案在效率与安全性上实现跨越式突破。
2. 实时解码算法,精准控制运动意图
团队研发的轻量级AI算法模型,将脑电信号解码速度提升至300毫秒,未来计划优化至百毫秒级。这一突破解决了实时性难题,确保患者动作与意图同步,避免因延迟导致的安全风险。
3. 神经重塑潜力,或可摆脱设备依赖
术后两周内,患者即表现出神经重塑迹象--无需外部刺激即可自主控制肌肉。这一发现为未来通过长期康复训练实现神经自然再生、最终脱离设备依赖提供了可能。
未来趋势:技术迭代与产业化前景
1. 临床验证加速,技术可复制性获证
截至2025年3月,团队已在两家医院完成4例手术,患者术后均实现快速康复,验证了技术的可推广性。下一步将扩大临床试验规模,积累数据以优化算法与设备。
2. 政策与资本驱动,瞄准千亿级医疗市场
上海市已将脑脊接口纳入《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方案(2025-2030年)》,计划2030年前实现临床应用全覆盖。据机构预测,全球脑机接口医疗应用市场规模在2030-2040年或达400亿至1450亿美元,其中脊髓损伤治疗将成为核心赛道之一。
3. 产业链协同,推动医工交叉创新
技术突破依赖于材料、芯片、AI与临床的多学科融合。复旦大学已构建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平台,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加速产品注册与上市进程。
全球首例微创脑脊接口手术的成功,标志着脊髓损伤治疗从"功能代偿"迈入"神经重建"时代。随着技术迭代与政策支持,这一创新不仅为全球数千万患者带来希望,更将推动脑机接口产业成为医疗科技的新增长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