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颈,从来不是简单的 “哪里痛治哪里”,而是从肝血、从经络、从全身的平衡中寻找答案。
清晨起床,脖子像被无形的手拧住,转头时 “咯吱” 作响;开会时突然不受控制地歪向一侧,得用手强行扳正;甚至连吃饭拿筷子,都因颈部肌肉紧绷而颤抖 —— 这是无数痉挛性斜颈患者的日常。北京唐仁堂李艳波主任行医 20 余载,见过太多被此病折磨的人:“他们说西医看了说是肌肉问题,扎针吃药都试过,可脖子里的‘死扣’总也解不开。其实中医早把病根儿看透了 —— 这是筋脉在喊‘救命’啊。”
当脖子 “不听话”,先看肝有没有 “闹脾气”
在中医诊室里,李主任总爱让患者伸出手:“你看这指甲泛白、舌苔薄黄,再摸摸这脉像绷紧的琴弦,典型的‘肝血不足、虚风内动’。”《黄帝内经》讲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脖子之所以不受控制地歪斜、颤抖,根源在肝。肝主筋,就像负责给筋脉 “上润滑油” 的管家,当长期熬夜耗伤肝血、情绪焦虑引发肝风,或是外感风寒让筋脉受凉 “收缩”,都会让颈部筋脉失去濡养,像缺水的橡皮筋一样僵硬挛缩。
她曾接诊过一位教师患者,讲台站久了脖子渐渐向左扭,西医诊断为 “颈肌痉挛”,打了三次肉毒素却越来越严重。“摸她的脖子,硬得像块木板,再看她总说夜里多梦、指甲有竖纹,这不就是肝血亏虚到连做梦都在‘耗血’吗?” 李主任的一番话,让患者当场红了眼眶 —— 原来脖子的问题,早在失眠、情绪急躁时就埋下了伏笔。
葛根配白芍:老祖宗留下的 “松筋解扣” 妙方
在中医的 “解筋方” 里,葛根和白芍堪称 “黄金搭档”。李主任常打比方:“葛根是开路的先锋,负责把堵塞的经络通道打通;白芍是润燥的管家,给干渴的筋脉补上津液。”
葛根:把阳气 “送” 到脖子里
《伤寒论》里治 “项背强几几” 的葛根汤,至今仍是中医解颈肩僵硬的 “王牌”。选用安徽大别山的野葛根,切片后用柴火慢慢煨烤,让药性更醇厚。“你看那些长期低头的人,脖子后面像扣了个冰疙瘩,葛根就能把脾胃的阳气往上送,就像给僵硬的筋脉‘晒晒太阳’。” 有位 IT 工程师喝了 3 天葛根白芍煮的水,惊喜地发现清晨起床脖子不再 “扳不动” 了 —— 这正是葛根 “升阳解肌” 的神力。
白芍:给绷紧的筋脉 “浇点水”
浙江产的杭白芍,必须在秋分后采挖,此时白芍的 “养血润燥” 之力最足。中医讲 “酸能收、能柔”,白芍的酸味就像给亢进的肌肉按下 “减速键”,配上炙甘草的甜味,组成经典的 “芍药甘草汤”,古人称其为 “去杖汤”,专门化解筋脉挛急。曾有位阿姨手颤得端不住碗,喝了几副白芍甘草茶,手居然不抖了:“原来药店里常见的两味药,真能松开筋脉的‘死结’。”
舒颈扶正汤:一人一方,调的是全身的 “平衡术”
在药房里,药剂师总能看到千变万化的配伍:
怕冷的患者,会多加几片生姜、几段葱白,像给身体 “生个小火炉” 驱散寒湿;
失眠多梦的患者,必加炒酸枣仁、夜交藤,让肝血在夜里能好好 “歇歇脚”;
情绪焦虑的患者,还要加柴胡、香附,帮肝气 “顺顺气”。
李主任常说:“同样是脖子歪,有人是肝火旺得‘烧’着了筋脉,有人是脾虚生湿‘泡’软了筋脉,必须像调琴弦一样,把全身的气血阴阳都调平衡了,脖子才能真正‘听话’。” 曾经有位辗转多地治疗的患者,喝了 2 个周期的舒颈扶正汤后,发现歪了 3 年的头居然能慢慢正过来:“原来中医不是只治脖子,是在给全身‘讲道理’啊。”
治颈先治心:这些日常护颈法,比吃药更重要
在诊室里,李主任总会掏出自己手绘的 “护颈小妙招”:
✅ 晨起搓颈:双手搓热后从锁骨向上推到发际线,每天 3 分钟,就像给脖子 “做早操”
✅ 按揉太冲穴:脚背上大脚趾和二脚趾之间的凹陷处,生气时按一按,给 “冒火” 的肝降降温
✅ 葛根粥食疗:葛根粉 20g + 粳米 50g 煮粥,早餐喝一碗,既养脾胃又润筋脉
她特别提醒:“别小看情绪对脖子的影响,很多患者都是生了场闷气后,脖子突然就歪了。中医治颈,从来都是‘治筋先治肝,治肝先调心’。”
给痉挛性斜颈患者的一句话
还记得那位重新站上讲台的教师吗?康复后她送来一面锦旗:“西医治标难固本,中医调衡解千结”。在李主任的诊室墙上,挂满了患者手写的感谢信,字里行间都是相似的故事:“以为这辈子都要歪着脖子过了,没想到中药让我找回了挺直的人生。”
中医治颈,从来不是简单的 “哪里痛治哪里”,而是从肝血、从经络、从全身的平衡中寻找答案。如果你或身边的人还在被脖子的 “不听话” 困扰,不妨试试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 让葛根白芍的温润,慢慢解开筋脉的 “千千结”。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