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对照、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及单组目标值设计四类方法各具适用场景,研究者需综合评估器械特性、疾病特征及伦理限制,选择最优路径。
《器械临床试验》专栏介绍
本专栏主要围绕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政策与趋势、方法与数据、伦理与合规、案例分享四大方面,进行系统化介绍,以全景视角切入这一专业领域,致力于为从业者搭建一座连接政策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实战经验的桥梁。这里将是你突破行业知识孤岛,规避合规风险、提升试验效率的最佳途径。
第二章:注册临床试验设计方法论:四大类型比较与适配场景介绍
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是为评价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相应适应症受试者中开展的系统性的研究。注册临床试验是为申请医疗器械注册需要而开展的临床研究,其临床试验设计和执行要求依据《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设计指导原则》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医疗器械GCP)开展。相较于普通临床研究的多种化设计选择,注册临床为了追求更高等级的科学证据,常规设计分为以下四种:平行对照,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单组目标值设计。
平行对照设计是注册临床试验中证据等级最高的设计类型,其核心在于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试验器械与对照器械(或标准治疗/安慰器械)的干预,通过组间比较验证试验器械的优效性或非劣效性。例如,在新型心脏支架的临床试验中,试验组使用新型支架,对照组采用传统金属支架,以支架再狭窄率作为主要终点指标。该设计需严格实施随机化、盲法(单盲或双盲)及基线均衡性控制,以降低选择偏倚和测量偏倚。根据GCP要求,对照组的选择需符合伦理,优先采用已上市同类器械或公认有效的治疗方法。
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CONSORT),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报告标准,基本流程框架包含筛选评估、随机化、对照和试验组不同干预措施、随访、数据分析。包含25项必报条目,涵盖论文的标题、摘要、方法、结果和讨论部分,例如,在方法部分,需详细描述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藏和盲法实施流程,明确主要/次要终点指标、样本量计算依据及统计分析方法。在结果部分,需报告受试者招募、随机分配、随访及分析的完整流程,有效帮助研究者完整、清晰地呈现试验设计及分析结果。
配对设计通过将同一受试者的不同部位或对称器官分为"试验侧"和"对照侧",例如左手与右手、左右面部等,分别施加试验器械与对照干预,利用自身对照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典型应用包括伤口敷料、皮肤治疗设备等局部作用器械的评估,比如面部注射用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此设计的最突出优势,即最大程度去除个体差异,提升统计效能,但需确保双侧干预的独立性和可比性,并明确配对部位的纳入标准,但仅适用于作用部位可分割且无交叉影响的器械。
交叉设计要求同一受试者在不同阶段依次接受试验器械与对照器械的干预。每位受试者按照随机分配的排列顺序,先后不同阶段分别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诊断。例如,在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验证中,受试者可在第一阶段使用试验血糖仪检测,第二阶段更换为对照血糖仪,通过同一时间点的血样对比结果偏差。该设计的关键在于设置足够的洗脱期(Washout Period),以消除前一阶段干预的残留效应。交叉设计通常适用于短期使用、效果可逆的器械,如慢性(相对稳定)疾病研究,哮喘、癫痫、糖尿病等。
当设置对照组不可行时(如罕见病器械、创新技术无同类产品),可采用单组目标值设计。该设计通过将试验器械的结果与预设目标值(基于历史数据或公认标准)进行对比,验证其有效性。例如,一次性使用的膜式氧合器,根据指导原则的相关内容,主要评价指标达标率至少90%,通过单组数据分析是否达标。由于时间上的不同步,该类设计可能引起选择偏倚、混杂偏倚、测量偏倚和评价偏倚等。证据强度较低,因此此设计更需严格制定目标值的科学依据,并在方案中明确统计假设(如非劣效界值、置信区间范围)。
医疗器械注册临床试验的设计需紧密围绕监管要求,以科学性与可行性为核心原则。平行对照、配对设计、交叉设计及单组目标值设计四类方法各具适用场景,研究者需综合评估器械特性、疾病特征及伦理限制,选择最优路径。通过规范化的设计与执行,最终为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高质量证据支持!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