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吴淞教授治疗荨麻疹经验

2025
04/25

+
分享
评论
zgzyyycjy
A-
A+

吴教授强调,抓住局部(皮损)辨证的主要矛盾,可较快地缓解症状;结合整体辨证,可标本兼治、减少复发。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临床以皮肤黏膜的局限性、瘙痒性、暂时性潮红斑和风团为特征,急性发作严重者还可有胸闷、呼吸短促、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病程超过6周,每周复发2次以上即为慢性荨麻疹,治疗棘手。荨麻疹属于中医"瘾疹"范畴,俗称"风疹块""风疙瘩"。吴淞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1966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1981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曾任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吴教授擅长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皮肤科疑难杂症,对荨麻疹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现介绍其诊治经验如下。

1 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1.1 风邪为主要致病因素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初起皮肤作痒,次发扁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吴淞教授认为"风邪"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邪所致疾病"起病急,消失快",而荨麻疹发病多与外感风邪有关,且其风团时隐时现、此消彼长、发无定处、游窜不止、变幻无常,都与风邪致病的特点相一致。素体禀赋不耐,表虚卫外不固,汗出当风,风寒或风热之邪侵入,郁于皮毛肌腠之间;饮食不节或虫积脾胃,湿热蕴结,复感风邪;情志不遂,肝郁不舒,化火伤阴,复感风邪;冲任失调,营卫失和,生风生燥,肌肤失养。不论卫外不固、脾胃湿热、肝郁不舒还是冲任不调,都与风邪相搏后才发为本病。急性发作大多正盛邪实,邪退则病解,若病久气血亏虚,常呈慢性易复发之势。

1.2 风邪外袭为基本证型 吴教授认为皮损是荨麻疹患者的主诉所在,是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从局部辨证着手,主要辨析皮损的类型、部位、分布特点、形态、色泽等,对皮损的改善较直接。根据局部(皮损)辨证,风邪外袭为荨麻疹基本证型。而整体辨证是中医整体观的体现。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以整体辨证为基础,才能治病以求本。

结合整体辨证,荨麻疹的常见证型分为卫外不固、胃肠湿热、肝郁不舒、冲任失调、气血两虚。卫外不固证见风团色红或淡红,遇风加重,皮疹易反复,自觉瘙痒,平素体虚多汗,恶风,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胃肠湿热证见发疹时脘腹疼痛难忍、拒按,或坐卧不安、不能进食、倦怠无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肝郁不舒证见皮疹因烦躁、抑郁等情志不舒加重,伴胸胁部胀闷、不适感,失眠多梦、乏力,舌红、苔薄白,脉弦。冲任失调证见于女性患者,月经前皮疹加重,月经后皮疹减轻,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气血两虚证见发疹不息,食纳锐减、夜寐欠安、神情疲惫、面色苍白、肢软无力、动辄气喘、唇甲色淡,舌胖体嫩质淡,脉细弱。

1.3 祛风为重要治疗原则 风邪外袭为荨麻疹基本证型,故祛风为本病主要治疗原则,以消风散为主方加减。消风散出自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书中言其"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疮疥,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并效"。可见消风散以祛风为主,配伍祛湿、清热、养血之品,祛邪之中兼顾扶正,使风邪得散、湿热得清、血脉调和,则痒止疹消。

对于卫外不固证,应兼以益气固表,合玉屏风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苦参、当归、苍术、生地黄、知母、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蝉蜕、白术、黄芪、甘草等。玉屏风散出自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治疗"由卫虚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所致"之证,具有益气固表以防止风邪入侵之效。清代伤寒学家柯韵伯云:"夫以防风之善驱风,得黄芪以固表,则外有所卫;得白术以固里,则内有所据,风邪去而不复来。此欲散风邪者,当倚如屏,珍如玉也"。

对于胃肠湿热证,应兼以通腑泄热,合茵陈蒿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苦参、当归、苍术、生地黄、知母、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蝉蜕、茵陈、栀子、大黄等。茵陈蒿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现多用于胃肠湿热证。方中重用茵陈,善清热利湿;佐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又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对于肝郁不舒证,应兼以疏肝理气,合逍遥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苦参、当归、苍术、生地黄、知母、白鲜皮、地肤子、徐长卿、蝉蜕、香附、茯苓、白术、白芍、柴胡、甘草等。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之效。《医林纂要》曰:"所谓雷以动之,风以散之;然后泻之以酸,缓之以甘,畅遂肝气之方,莫此为最"。

对于冲任失调证,应兼以调摄冲任,合二仙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苦参、当归、苍术、生地黄、知母、白鲜皮、地肤子、地骨皮、银柴胡、乌梅、仙茅、淫羊藿、益母草等。二仙汤出自《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张伯讷教授经验方,有温肾阳、补肾精、交心肾、调冲任之效。

对于气血两虚证,应兼以调补气血,合八珍汤加减。常用药物有荆芥、防风、苦参、当归、苍术、知母、白鲜皮、地肤子、白术、茯苓、川芎、白芍、熟地黄、党参、甘草等。八珍汤出自元代《瑞竹堂经验方》,是四物汤和四君子汤的合方,多用于久病不愈、气血亏虚之证。《医方考》有言:"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

2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1 西医辨病 中医辨证 西医辨病明确诊断。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生理功能紊乱。患者大都为过敏体质,可合并过敏性鼻炎等其他过敏性疾病。吴教授根据西医辨病的特点,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常合用过敏煎治疗荨麻疹。

过敏煎乃当代国医大师祝谌予经验方,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组成,是以治病而非治证为主的现代中医方剂,具有益气固表、散风祛湿、柔肝息风、肃肺降逆的功效。动物实验表明,过敏煎对瘙痒反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组胺增加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反应也具有抑制作用。这说明其对主要的皮肤过敏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

2.2 擅用虫类搜风药 吴教授对因瘙痒剧烈而搔抓不止甚至影响睡眠的荨麻疹患者,或久病不愈者,不论证型,常加虫类药以增强搜风止痒作用,如蝉蜕、白僵蚕、露蜂房、蜈蚣、乌梢蛇等。"虫"字在古代是动物的总称,虫类药就是指小型动物药物,具有祛风、攻毒、杀虫、止痒止痛的作用。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息风,《本草纲目》曰其主治"一切风热之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腑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各从其类也"。白僵蚕祛风解痉,《本草纲目》称其"散风痰结核……皮肤风疮,丹毒作痒"。露蜂房祛风攻毒、杀虫止痒,《本草汇言》言其"驱风攻毒,散疔肿恶毒"。乌梢蛇祛风湿、通经络,《开宝本草》称其"主诸风瘙瘾疹,疥癣,皮肤不仁,顽痹诸风"。蜈蚣息风镇痉、攻毒散结,能治风湿顽痹、疮疡、瘰疬等,《本草从新》称其"善走能散"。国医大师朱良春所著《虫类药的应用》中,蝉蜕、白僵蚕宣风泄热,露蜂房搜风麓毒,蜈蚣、乌梢蛇息风定惊。故吴教授临证应用亦有侧重,风邪挟热者加蝉蜕、白僵蚕,虫积伤脾者加露蜂房,久病不愈者加蜈蚣、乌梢蛇。但虫类药药性霸道,较少用于儿童患者;部分药物有小毒,如蜈蚣可能影响肝功能,故一般不久用。

3 荨麻疹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3.1 中西药同用 扬长避短 提高疗效 科室创始人管汾教授一直主张"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使用不同的中西医药,或侧重于中医辨证用药,或侧重于西医辨病用药,或中西药同用"。吴淞教授亦认为许多皮肤病可反复发作,甚至久治不愈,而长期内服西药或外用激素软膏,又有不同程度的不良作用;相对而言,内服中药的不良作用较少,可以较长时期应用,且便于随证调节;但若据此排斥西医诊治方法,则是不明智的。中药治疗的同时,不排斥西药,根据病情需要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急性荨麻疹皮疹泛发,或伴胸闷、咽堵等重症者,宜选择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等;急性症状缓解后,可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辨证治疗。

3.2 长疗程递减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长疗程递减疗法是指治疗慢性疾病时,首先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足量药物控制病情,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药物的次数和(或)用量,以期采取最少的服药次数和(或)服药量,使病情获得良好改善。

慢性荨麻疹是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的一种慢性疾病,往往服药时皮疹消退,停药则风团又起,使患者苦不堪言。长疗程递减疗法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降低治疗费用,减少不良作用及复发次数。对于慢性荨麻疹患者而言,可以将长疗程递减疗法视作一种非特异性脱敏疗法,通过逐渐降低机体敏感性,最终达到预防复发的目的,部分患者可完全停药而不复发。通常,此服药方法是针对西药的。吴教授认为,中成药治疗慢性荨麻疹亦可借鉴此法。笔者受吴淞教授指导,观察消风冲剂(本院制剂,苏药制字Z04001977,以消风散为基础而研制)长疗程递减服药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其与常规服药方法相比,效果相当、复发率降低。

4 荨麻疹的调护相佐 注重心理疏导

4.1 积极寻找诱因 指导患者做生活笔记 荨麻疹的发病原因很多,如食物及食物添加剂、药物、吸入物、感染、物理因素、运动、精神因素和内分泌改变等。急性荨麻疹多与食物、药物、感染等因素相关,慢性则与感染、自身免疫、精神神经因素等相关。吴教授一直强调急性荨麻疹与上呼吸道感染关系密切,特别是链球菌感染,与儿童患者关系密切;还需重视尿路感染的诱因。

临证时,吴教授总是详细询问患者的既往疾病史、用药史、接触史,聊家常般问患者的饮食起居、生活作息等,从中发现可疑致敏物,而不是开一张化验单让患者去检查过敏原。并且指导慢性荨麻疹患者做生活笔记,记录每一次复发或加重前的饮食、环境、作息、运动、月经等情况,从中对比分析,尽可能帮助患者找到诱因、减少复发。

4.2 重视情志因素 树立治病信心 开导患者与疾病和平共处 七情可影响人体机能,从而致病或加重病情,必须在皮肤病的诊治过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患者可以接受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长期服药,但不能接受慢性荨麻疹长期服药。吴教授通过和患者深入沟通,让其充分了解本病的病因、对身体的影响、药物的不良作用等,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对患者的关怀也有助于增强其依从性。医师和主任开了相同的药,对患者起到的疗效却不一样。医师或许认为是患者的心理作用,其实不全是。主任对患者病因的分析、生活的指导、心理的疏导以及用药注意事项的叮嘱等,都对疾病起到了药物作用以外的疗效。

5 验案举隅

陶某,女,40岁,2021年8月10日初诊。主诉:全身起风团反复1年。1年前无明显诱因全身起风团,时隐时现,反复发作,自觉瘙痒,平素多汗恶风。口服氯雷他定片或左西替利嗪片后,皮疹新发减少,停药后则复发加重。1年来,患者更换多种抗组胺药,均不能全效。

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刻诊:躯干、四肢见散在红斑、风团,色淡红,划痕征(+)。胃纳可,二便调,夜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卫外不固、风邪外袭证)。治以祛风止痒、益气固表。处方:荆芥10 g,防风10 g,蝉蜕3 g,苦参9 g,苍术9 g,白术10 g,生地黄12 g,知母10 g,地骨皮10 g,银柴胡1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黄芪10 g,甘草5 g。14剂,每日1剂,一煎、二煎共取汁400 mL,早、晚饭后30 min温服,每次200 mL。同时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130054,规格:每粒10 mg)口服,每次20 mg,每天1次。另嘱患者忌辛辣、海鲜、鱼虾、牛羊肉等。8月24日二诊:新发风团减少,仍有瘙痒。夜晚易起疹,晨起消退。刻诊:未见明显红斑、风团,划痕征(+);舌红、苔薄白,脉浮。初诊方加用白鲜皮10 g,地肤子10 g,乌梢蛇10 g。14剂,煎服法同前。同时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减量为每次10 mg,每天1次。9月7日三诊:新发风团进一步减少,瘙痒减轻。刻诊:未见红斑、风团,划痕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二诊方去生地黄、知母,加党参10 g。14剂,煎服法同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每次10 mg,2 d一次。9月21日四诊:症状基本缓解,偶有2~3个小风团新发,瘙痒不明显。舌脉同三诊。三诊方继服14剂,煎服法同前。依匹斯汀胶囊每次10 mg,3 d一次。10月5日五诊:症状缓解,连续10 d无新发风团;划痕仍阳性,不痒;舌淡红、苔薄白,脉平。三诊方去白鲜皮、地肤子,加茯苓10 g、山药10 g。14剂,煎服法同前。停盐酸依匹斯汀胶囊。10月21日六诊:停抗组胺药后,无新发风团,划痕亦显著缓解。五诊方继服14剂以巩固疗按语:本案患者病程1年,皮疹反复发作,"慢性荨麻疹"诊断明确,伴有过敏性鼻炎病史,辨证属"卫外不固、风邪外袭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消风散、玉屏风散、过敏煎加减化裁。荆芥、防风疏风散邪,使风去则痒止,共为君药,《古今名医方论》云:"防风遍行周身,称治风之仙药……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独取此味,任重功专矣。"苍术祛风燥湿,苦参清热燥湿,蝉蜕疏散风热,知母清热泻火,银柴胡清虚热,共为臣药。生地黄养阴生津,五味子益气生津,乌梅敛肺生津,地骨皮凉血除蒸,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和中调药,为佐使。防风、银柴胡、五味子、乌梅是为过敏煎,收散补泄、调和营卫、抗过敏。中药配合抗组胺药盐酸依匹斯汀胶囊,中西结合,增强疗效。二诊时,患者新发风团减少,但瘙痒仍甚,加白鲜皮、地肤子、乌梢蛇以增强祛风止痒之效;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按"长疗程递减疗法"减量服用。三诊、四诊时,患者舌质淡红,去知母、生地黄,加党参补中益气,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继续减量服用。五诊时,患者症状缓解,已无瘙痒,故去白鲜皮、地肤子,停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因服药已两个月,加茯苓、山药以健脾和胃。六诊时,患者已成功停用抗组胺药而无复发,但仍有轻微划痕,故继予原方巩固疗效。

6 结语

吴教授强调,抓住局部(皮损)辨证的主要矛盾,可较快地缓解症状;结合整体辨证,可标本兼治、减少复发。吴教授50余年的临证经验,选方经典,用药平和,祛风而邪去,益气固表、调补气血、调摄冲任而正复,病证结合、中西结合、调护相佐,诸法并用,邪去正复而病解。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荨麻疹,治疗,辨证,疾病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第八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