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全场景应用的落地,公众用药安全将迈入“码上可查、实时可溯”的新时代。
国家医保局联合多部门于2025年3月发布《关于加强药品追溯码在医疗保障和工伤保险领域采集应用的通知》。明确要求2025年7月1日起,所有医保药品销售环节需扫码完成结算;2026年1月1日,全国医药机构需实现药品追溯码全量采集上传。未赋码药品将纳入"无码库"管理,逐步退出医保结算体系。此举旨在通过"一物一码"的电子身份证,精准打击骗保、药品回流等违法行为,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例如,2024年国家医保局已通过追溯码发现多起重复报销案例,对46家医药机构公开问询,初步验证了追溯码的监管效能。
药品追溯码:药品的唯一身份证
药品追溯码就是每盒药品的"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
一盒药品的追溯码,只应有一次被扫码销售的记录,若重复出现多次,就存在假药、回流药或药品被串换销售的可能。
目前,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已经上线。通过该功能,只需扫描药盒上药品追溯码,即可获取详细的药品销售信息。
耗材追溯码即UDI码:医疗器械的"数字身份证"
医用耗材追溯码即医疗器械唯一标识(UDI),由产品标识(DI)和生产标识(PI)构成,相当于耗材的"电子身份证"。
UDI码贯穿耗材生产、流通、使用全流程,覆盖从最小销售包装到流通各层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目前,我国已推动UDI在三类高值耗材及部分低值耗材中全面应用,并与医保编码相衔接,实现编码映射,形成智慧化监管闭环。比如,医院通过扫描UDI码,可实现耗材出入库自动化管理,并与医保物价编码映射,杜绝"高价低用"等乱象。
药品追溯码的实施进程
在各级医保部门创新探索、密切配合下,截至4月16日已有山东、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江西、河南、广东、海南、贵州、青海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34个统筹区实现定点零售药店"无码不结"。
其中河北、内蒙古、上海、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海南、贵州、青海11省级医保部门在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域范围内全面实现定点零售药店"无码不结"。
药品追溯码的智能化未来
药品追溯码自2024年试点以来,已覆盖全国95.6%的定点医药机构,累计归集数据超273亿条。同时,借鉴UDI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实施经验,药品追溯码或将面临以下趋势:
· 技术升级:RFID标签、批量扫码等技术的应用可提升效率,减少人工干预;
·全链条监管:区块链技术或被引入追溯码系统,增强数据防篡改能力;从生产到医保结算的数据闭环将更严密,结合大数据模型精准识别异常交易(如串换药品、虚假处方);
·耗材与药品协同:高值耗材UDI与药品追溯码的数据库联动,可优化医疗资源管理,例如手术耗材与配套药品的匹配追溯。
·生态协同:追溯码将与DRG/DIP支付改革结合,推动医保基金从"被动支付"转向"主动治理"。
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药品追溯码不仅是监管工具,更是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未来将赋能药品目录管理、集采评价等场景,助力实现"一码管全程、一网控风险"的智慧监管新格局。
从UDI码到药品追溯码,我国正以"一物一码"重塑医药监管体系。随着2025年全场景应用的落地,公众用药安全将迈入"码上可查、实时可溯"的新时代,为健康中国建设筑牢数字防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