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工业进一步实现数智化转型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加速,我国医药工业正加快推进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逐步构建更加高效、精准、柔性的现代医药制造体系。数智化转型不仅提升了药品研发与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医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5年4月24日,7部门印发《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7年,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到2030年,规上医药工业企业基本实现数智化转型全覆盖。
/01/医药工业"数据孤岛"现象突出
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与此同时,医药工业在数智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顶层设计和协调引导不够完整、主动转型能力不足、支撑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动医药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均强调医药产业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性。
当前,医药工业数智化转型有哪些难点?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接受采访时表示,难点主要集中在数据要素整合、专业化人才供给及跨领域协同机制三个方面。临床医疗数据与产业研发数据互联互通机制尚不成熟,各方数据标准差异较大,导致"数据孤岛"现象突出。现有技术团队对临床需求的解读能力有限,制约了AI药物研发、智能诊疗工具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落地效率。机制层面,监管、医疗卫生、企业、科研院所间的协同机制有待健全完善,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需进一步协同。
-
/02/关键技术驱动医药产业
AI+医药研发:
传统新药研发中的一个著名难题 --"双十"难题:平均要投入10年时间、10亿美元成本,才可能研发出一款新药。传统药物研发之所以如此艰难,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时间往往耗费在重复性的实验工作上,比如分子筛选、活性测试、毒性预测等。
相较于传统药物研发,AI技术能将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的时间缩短近40%,临床新药研发成功率可从12%提高到约14%。AI不仅能大幅缩短药物研发周期,还能显著降低研发成本,为中国制药企业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从技术层面来看,AI制药相较于传统药物研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核心环节:药物筛选、作用机制预测、以及临床试验优化。
在分子设计与筛选环节,传统方法主要依赖科研人员基于经验进行化合物库筛选,往往需要在数百万个分子中逐一测试,犹如大海捞针。而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特别是生成对抗网络(GAN)和变分自编码器(VAE),可以自主设计和筛选分子结构。传统科学家一天最多测试几百个化合物,AI分分钟能同时分析几百万个!
在作用机制预测和方面,传统测试方法得一步步试,先在试管里试试,再找小白鼠试试,最后才敢往人身上试。而AI可以采用多尺度模拟系统,同时在分子、细胞和器官层面进行模拟整过程,预测药物的脱靶效应和毒性,大大降低了后期临床失败的风险。
在临床试验优化方面,AI能够基于患者的个体差异,为每位受试者量身定制最适合的试验方案,从而提高临床试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并实时监测指标与数据
-
/03/数智化转型的典型应用场景
就在刚刚发布的方案,总结了医药研发、医药生产、医药质量安全、流通与追溯等6个方面41个典型场景,为医药企数智化转型工作提供参考。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如有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及时联系:ylzc_00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