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20日,医疗器械遭遇生死变局

2025
04/28

+
分享
评论
动脉网
A-
A+

毕竟,短期内的逆全球化不能阻止长期中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唯有让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加速医疗器械不断向前突破,让更多患者受益。


20日关税沉浮,中国医疗器械此间孕育又一次变局。

凭借差异化的关税政策,美国原本欲在推动本国制造业回流的同时,迫使各国在中美之间选边,进而拼凑符合美国利益的全新世界经济格局。

但在这场遭遇战中,美国处于优势地位的医疗器械高端制造业未在豁免清单之列,大幅加价之下,反倒给予了中国创新医疗器械新的破局空间。

为梳理关税背后隐藏的风险与机遇,动脉网与十位创新医疗器械领域中的创业者、投资人进行了访谈。

危机之下,每个人对于国产医疗器械未来发展的预期都包含着各自的悲与喜。但他们都相信,为消除逆全球化带来的不确定性,一个围绕风险管理而生的医疗器械新生态已经萌芽。

数年之内,它将带动供应链变革,为国内野蛮生长的创新医疗器械产业补上坚实的基底。

谁遇险?谁受益?

拆解关税事件对于医疗器械的作用路径,我们可将研究对象区分为"完全自研""完全进口""部分自研"三个方面。

"完全进口""完全自研"对应的医疗器械局面相对简单明了。

譬如腔镜手术机器人、部分心脏高值耗材、部分诊断试剂等细分领域,美国凭借技术优势稳住全球龙头位置,海内外无法提供同等水平的产品。国内短期之内要么停止采购,要么顶着价格压力强行进口。无论哪种方式,都对我国高端诊疗服务的供给及前沿医学科研的探索产生一定消极影响,且短期之内无法做出反制措施。

而对于部分医美器械、中低端医学装备等产品,国内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及供应链,已经实现"完全自研"。这些器械过去一直因为品牌、渠道等方面难以规模化切入市场,关税之下,他们反倒迎来了最好的机遇。

以射频美容设备热玛吉为例,这是一个进口主导、高度集中的市场,头部生产商索塔医疗占据国内三成的市场。2024年末,宇石科技、威脉医疗相继获得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若关税政策持续居高不下,索塔将不得不在中国建厂,或是拱手相让这一市场。

"部分自研"的医疗器械面临的局面更为复杂。譬如CT这一常见设备,许多厂商虽然掌握了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但球管与探测器中的某些零部件仍然需要向欧美进口。

目前,球管中依赖于进口的核心元件主要包含靶盘、轴承两类。

据益腾科技联合创始人胡源介绍:"我们能够自行设计靶盘的结构,确认靶角、靶面等参数,但怎么将靶面和石墨焊接在一起,怎么合并TZM和钨铼层,这些工艺还是海外要成熟一些,尤其是中高端的靶盘,国内技术还有进步的空间。"

轴承的情况也是类似。目前国内在陶瓷轴承、液态金属轴承领域都已攻克了核心技术难题,但具体的制造还是要寻求海外企业的辅助。

材料方面,制作轴承的陶瓷以及作为窗口材料的铍片需要进口。尤其是铍这一类金属,它的分布集中在巴西、俄罗斯、印度、美国等国家,美国产量约占全球的六成。国内近年虽也发现了铍矿,但如果这一金属大规模涨价或断供,可能会对国内的制造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再谈CT探测器。芯晟捷创创始人商海明表示:"国内企业已经克服了很多中高端探测器面临的技术瓶颈,但探测器中的高精度ADC、PDA、电源以及一些芯片还是需要向欧美进口,国内的供应链在这些领域还是比较弱势。"

好在许多"部分自研"的医疗器械及其供应链并非美国一家独大。从美国转入日欧供应链虽然需要一定时间,却也不至于遭遇"卡脖子"的风险。

相较于进口,出口方面的影响要小一些。中国2024年向美国出口的医疗器械包括以一次性医用耗材、家用设备、康复辅具和口腔器械。关税压力下,这类企业可能不得不在短期内放弃美国市场,等待政策转晴的那一天。

供应链全面国产化,并非最优解

面对关税带来的直接压力与逆全球化隐藏的潜在风险,最为直接的做法是将供应链完整转入国内,实现全方位的自研自产。

智束科技总经理胡银富对于国内制造业的底层能力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要在国内复刻CT核心零部件涉及的整套供应链,2~3年时间完全可以做到。仅是球管方面的话,1~2年时间内也能摆脱绝大部分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的依赖。

然而,他并不认为完全的供应链国产化是当下最好的解法。

"大型机械设备的制造通常需要各个国家的合力,这是一种更高效,也是经济上多方共赢的做法。我们还是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新兴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上,不能看到一些业务的附加值高,就直接跑去靠低价吞掉别人全部业务,很多时候只会激起更强烈的贸易保护主义。"

更为重要的是,自建供应链,本身也意味着一种风险。

"现在整个CT市场的价格还是比较稳定的,价格方面几乎没有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说明企业基本上都能找到应对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投资CT核心零部件的上游市场可能不会消除风险,反而是在制造风险。"商海明表示。

"这类元件多是跨行业的企业在做,单一医疗市场体量比较有限,技术难度却不低,难以撑起研发投入。因此,一个公司若没有足够大的现金流与足量的用户,很难在建成初期胜过欧洲、日本等国家或区域中的成熟供应商。"

同时,关税政策本身具备极大的弹性,企业若是因为担忧关税而去建设新的非关键的供应链,建设过程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替代过程又需要数月到一年不等。一年之后关税会如何变化,没人能够精准预测未来。

恩舍家族办公室合伙人李晨曦认为:"相较于企业以个体为核心完全重建成熟产业链,行业内的头部公司更应该与国内的上游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高校研究所及投资机构组建生态而非一味的单打独斗,加快在一些技术壁垒高的核心部件进行突破。而对于一些独立且规模较小的公司,更好的策略是深化自己与全球供应链的联系,以便在新的危机到来时能够找到"备胎",维持产品供需及价格体系的稳定。

当然,对于一些高端试剂、高端影像设备等产品,创新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化解断供风险的唯一解法。如今,智束科技、芯晟捷创已经通过自研或合作优质供应商解决了大多数曾经国内制造难以触及的问题,而要进一步推进前沿技术的向前发展,还需更多产业链中的企业合力。

承接这一波机遇,没有想象中容易

再谈机遇。当美国出口的医疗器械因为中国的关税反制策略丧失价格竞争力,国内企业多少会因为这块空出来的市场份额而受益。譬如,益腾科技、智束科技、芯晟捷创等OEM厂商都在加速与整机厂商的洽谈,探讨直接用国产球管替换进口球管的可能。

但医疗领域有其严肃性。实际操作中,合规方面的限制使得大多数企业都难以在数月之内消化增量市场,需要至少一年时间才能把握供应链变更带来的机遇。

同样以CT为例。胡银富告诉动脉网:"根据现行《医疗器械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球管作为CT整机的核心部件,其型号、品牌或供应商的变更属于医疗器械注册证中"结构与组成"的调整,需向监管部门申请变更注册。

如果整机企业想要替换原有的万睿视球管,需向监管部门申请变更注册,大致需要6个月到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医疗器械注册证的变更。"

由于这一限制的存在,那些疫情过后便开始寻求让自己供应链变得更安全的整机厂商,在关税来临时不会特别紧张;相反如果企业供应商单一或极度依赖美国供应链,那么它在短期内将遭遇转换核心零部件的阵痛期。

可以预测,在本次关税危机后,整机厂商在保留原有进口核心零部件渠道时,会额外找到一些能够提供同样技术参数核心零部件的国内厂商进行合作,规避断供风险并保证自己能够最快速度抓住机遇。这自然为国内核心零部件厂商们带来了新的市场。

对于球管、探测器等核心零部件制造商而言,要承接下游的增量业务同样需要承担风险。

国内单家企业的球管销售量约在100-200个,全国单一型号球管的销售总量则是在200-400个。根据阳光融汇资本测算,2025年国内CT球管市场容量超3万只/年,增量业务的需求远超这些企业现有的规模,需要球管企业大幅扩充产能。

但球管这类产品不比消费电子。"企业不可能这个月还在1000的产能,下个月就提升到10000。"胡源告诉动脉网:"球管产能的扩充涉及设备的增加、人员的培养等等。国内培养一个熟悉产业的工人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所以这中间的空白不会太短。"

目前美国对中关税已有松动的迹象,上游企业在决定直接建厂扩产前,需与下游厂商提前制定合作策略,共同捱过切换零部件的阵痛期,或许更能平衡球管厂商的风险和收益。

绕不开的"身份认可"

在这场关税战中,处于风暴中心的虽是GE医疗、美敦力、直觉外科这样拥有美国背景的MNC,但已有向欧洲、日系企业外溢的趋势。

为避免区域政策的变动,上述国家或地区中的许多MNC都已做了大量工作去对冲这些风险。如在多个国家建厂,或是积极推行本土化战略,形成高端医疗设备的中国制造。这些前期的准备工作,虽说不能完全抵消冲突对其市场份额的削减,但也确实为他们争取了一些复苏的时间。

以GE医疗为例,该器械企业已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产学研团队。尤其是在CT方面,GE医疗北京影像制造基地已是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之一,供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3台GE医疗销售的CT设备中,就有2台产自北京经开区。

凭借GE医疗的全球工厂布局,它能够逐步绕开美国,从全球其他区域的工厂进口零部件。有一些核心的元件,如球管中液态金属轴承,只能通过美国的工厂采购,一定程度抬高了整机的生产成本与维保成本,GE医疗也能通过补贴、让利等方式留着渠道,稳住价格。

但面对身份认可这一问题,GE医疗乃至众多MNC只能在当下短期之内没有解决。

他们可能需要数月或者更久时间才能逐渐重拾信任,甚至可能暂时撤出中国市场,以市场与企业的"双输"作为结局。

全球化终会回归

无论关税冲突最终走向何方,围绕风险管理的内生医疗器械新生态已成必然,推动国内医疗器械供应链朝着更本土、更多元的方向迈进,进而为国内企业创造更多机遇。

但也需注意,这一内生生态必须坚持以创新为内核,而非贸易保护,而非对于MNC一味排斥。

2000年时,GE医疗找到辽宁卡斯特金属材料发展有限公司,邀其生产超声等设备使用的优质铝合金铸件。在GE医疗的助力下,卡斯特不仅在生产能力、人员配备与技术上实现了大幅提高,还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在高端铝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制造领域实现了跨越式进展。

20余年发展,今日的卡斯特已将业务拓展至美国、日本、法国、以色列等国家,年平均业务量对比20年前成长了90倍,它进而带动了国内整个超声制造的产业升级。

因此,即便是在如今的数智化时代,我们依然需要MNC的入驻,保持竞争与合作并行,共同化解产业难题。

毕竟,短期内的逆全球化不能阻止长期中全球化的大势所趋,唯有让创新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才能加速医疗器械不断向前突破,让更多患者受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企业,国内,美国,关税,医疗器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