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明:解决患者的病痛,才是“患者至上”的根本
围绕“患者至上”这一理念,国内医院开展了诸多方面的实践。有的医院斥巨资引进高科技设备,有的医院执着于服务的细节,有的医院追求学科的做大做强,不同的医院对于这患者至上的理解不尽相同,而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院长刘世明的眼里,患者至上这四个字的核心就是解除患者的病痛。
刘世明告诉健康界,“解决病痛是患者最朴素、最重要的诉求,也是患者至上的根本所在。在践行患者至上方面,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查看详情】
-
集结优势学科群 打造灵活高效的MDT
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广医二院)的医务人员口中,有两个“梗”被频繁提及,一个是心梗,一个是脑梗。广医二院为了应对这两大危及患者的疾病,集结了医院最优势的学科群,打造出两大中心: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胸痛和卒中中心的医务人员,每天都在跟‘死神’赛跑”,该院分管医疗的副院长邢洲这样描述两大中心的工作。
“对于致命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时间等于抢生命。”广医二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熊龙根告诉健康界,从接诊到开始冠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90分钟,是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救治的黄金时间。
【查看详情】 -
疼痛科:多学科协作 走出单学科特色
从“天下第一痛”的三叉神经痛,到“世界难题”的带状疱疹痛,再到常见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肌肉关节所涉及的各种问题,慢性疼痛被很多人称为是“不死的癌症”。这些人们长期带“痛”生存,身心备受煎熬。为了消除煎熬,患者往往辗转多家医院、多个科室寻求帮助,但慢性疼痛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随着工作与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慢性疼痛的种类和得病人数也快速增加。几乎每一个科室的医生都会遇到慢性疼痛的患者。据统计,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在2011年已超过一亿,,其中大约有80%尚未受接受合适的镇痛治疗。
【查看详情】 -
用信息化武装医院、医生和患者
对于广州市海珠区昌岗一带的居民来说,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为当地居民熟知的名字是:“河南医院”。而今,该院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简称:广医二院),日均门诊量接近一万,已成为海珠区急救和诊疗的中心。然而,对于地处区中心的广医二院来说,如何在院区空间受限的情况下,满足海量的就诊需求,着实是一个大难题。
为了配合医院发展,一座26层的新住院楼于2009年拔地而起。广医二院基建科科长黄剑文告诉健康界,翻新后的旧住院病区连同新住院楼,病床总数可达1600张。新住院楼的二楼与2013年6月启用的新门诊楼之间用一道连廊贯通。医院这样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让患者少跑冤枉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