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和他的梦

新华网李斌 胡浩

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的著作《骨的健康》刚写完,拿到书的出版社如获至宝。

“就是感觉病人知识太少,急需普及。”谈起写书的初衷,田伟这样说。

“骨科也要讲科学”

田伟出身医学世家,大学毕业后就在积水潭医院工作,1995年从日本留学数年后又回到医院,并于1997年创建了脊柱外科。

脊柱结构复杂,手术具有一定危险性。从日本回国后,秉承微创理念的田伟运用计算机导航、光导纤维头灯、放大镜和微型磨钻为手术精确定位,提高了安全性。

自2002年12月起,在田伟倡导示范下,医院引进红外线主动诱导计算机导航系统。2005年11月,又引进了术中即时三维导航技术。

“这是一种先进手术方法,手术中看不到的重要结构,可在三维图上显示清楚。”田伟说。

迄今医院已开展2000多例导航手术、微创导航200多例。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认可并接受了导航技术。2012年12月1日,田伟主持的“脊柱外科导航及技术临床规范的制定”获得“首都十大疾病科技攻关惠民型科技成果奖”。

“现在是高科技时代。”采访中,田伟多次强调,骨科是科学,也要讲科学。“做手术就像打仗,过去拿起枪就打,可现在的"枪"比原来复杂得多,必须认真学习如何使用。”

“应追求最精确的方法”

在积水潭医院,医生做手术都要戴放大镜。

这和田伟的留学经历有关他在留学时发现,“世界上做神经外科、脊柱外科手术,大都要求戴放大镜。”临回国前,日本导师还特地送他一台英国造放大镜。

脊柱和神经密切相关。田伟说,手术的每个对象都是生命,应该追求最精确、最少创伤、最安全的方法。我们推崇精细的手术、精确的定位、很小的创伤。戴放大镜,医生手术时也许麻烦一点,病人安全性却提高了。

“戴放大镜做手术,对神经根的操作特别重要,明显降低了事故。国际上这方面的比较性文章太多了。”说起先进技术的应用,田伟又讲起微型磨钻的故事他说,积水潭医院的磨削技术也是从日本学来的,“在我们医院脊柱外科它是常规设备,就是慢慢在骨头表面磨削,把骨头磨成很薄的一层,用个小器械轻轻一勾,就把骨头勾起来了。”

田伟告诉记者,医院和清华大学有关科研人员还合作研发了一种复合振动的超声骨骼手术仪,用超声把骨头打碎,由于超声的物理特性,只对硬组织产生反应, 对软组织没有损害。“做了几年了,最近这个技术才慢慢走向成熟,还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和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作研制手术机器人,和北京化工大学合作做人工椎间盘……田伟认为,未来中国人在医学高科技领域的参与会越来越多。

“尽量用通俗语言告诉大家”

“中西方人种的骨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亚洲人椎管较细,因此颈椎、脊椎严重压迫症较西方常见。”

谈起写《骨的健康》一书的缘由,从事骨科临床近30年的田伟感慨万千一方面,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现代人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比以往要高得多,且呈年轻化趋势。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对骨科知识了解太少,还有许多错误理解。

“我们有责任把专业骨科知识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家。”这位第二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说,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密切相关。过去人们走路多、骑车多,现在大部分是开车、坐车,人们的工作多是在室内,有的人一天也见不到阳光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减少了人们的整体活动量,导致了颈、腰椎疾病发病率的上升。

“许多人总以为颈腰椎疾病只是会导致腰背疼痛,其实这类疾病还会影响到人体的各个系统,如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他提醒说。

他提出几条建议:工作姿势单调的人要注意有间隔地活动身体,工作一段时间,就要起来活动活动;保护颈椎的最佳方法是进行颈项肌的锻炼,即用双手交叉抵于脑后,做双手向前抱团,头颈向后的“抵抗”动作,反复数十次;保护腰椎的最佳方法是进行腰背肌锻炼,做“小燕飞”的动作;要多吃富含钙质的食品,如牛奶,吃饭不能偏食……

“想建一个全国的骨科中心”

在田伟和医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水潭医院近年来发展迅速今年1月28日,有500张床位的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将正式开诊,回龙观地区近40万居民将告别多年来没有大型医院的历史;在广东中山,今年也会出现一个积水潭医院管理的骨科医院。

优质医疗资源不仅要外迁,还要“下沉”。医院计划和回龙观地区的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创造大医院和社区共同办医的新模式。

“积水潭医院创建时,就想建成一个全国的骨科中心。”田伟希望通过努力真正把医院建成国家骨科中心,“全国不论是哪里,有重大事情发生,都有我们积水潭医院的身影。”

为了这个梦,他在努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