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医院VS综合医院:投资价值深度研判
健康界林广
医疗服务投资历来备受关注。由于医疗机构在整个医疗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被认为是抢占医健行业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有时甚至是唯一)部门。在社会资本投资医疗医疗服务的入局者中,既有老牌医疗机构、又有行业巨头,医疗集团、药企、房企、险企等各种角色纷纷着力。
然而,鉴于医疗机构投资所需的庞大的财力、物力、智力支持,以及政策变动、漫长的回收周期等因素,医健投资如何选择具有增长潜力的标的、提升投资本身价值,成为各方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选择决定走向:投专科还是综合?
在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已成了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在全国经济进入深度调整的新常态后,其他经济部门的整体低迷与医疗行业的抢眼表现形成反差,医药行业成为资本眼中的“宠儿”可谓在意料之中。
根据投中集团旗下金融数据产品CVSource统计显示,2015年医疗健康领域VC/PE融资案例134起,同比下降10.67%;融资规模34.72亿美元,同比暴涨1.51倍,增长态势如火如荼。其中,2015年医疗服务VC/PE案例32起,总额307.34亿美元。
在医疗服务投资领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都存在投资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的争论与难题。总体来说,综合医院的投资难度更大。综合医院品牌知名度高、有的已有患者流量、有的科室发展与管理制度比较健全,但是——排除科室托管、合作共建等部分参与形式——整体收购、或参与公立医院改制、或新建、或托管公立医院,风险相当大。在近期举办的2016年(首届)中信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建业更是直言,社会资本建综合医院,“回报周期非常长,一般要10-15年才能才能有回报,另外,这些医院与国有大型综合医院拼也很难。”
另外,健康界也从现场了解到,综合医院在人事、薪酬、盈利预期(盈利的医院不会是政府甩卖的包袱)、产权界定、管理难度等等领域,都比专科医院更复杂。
中信医疗研究团队认为,专科医院或将“是医疗市场未来十年最适合社会资本投资的细分领域”。
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近日发布的《201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认为,专科医院相较于综合医院,具备一些天然优势:定位明确、价值链突出、成本可控性强、经营管理行业经验丰富、市场需求明显。中信医疗健康产业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张继胜认为,社会办医在国家医改不断推进、相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的背景下,潜力被大大激发。另外,随着我国老龄化与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不断加强,医疗健康产业持续升温。据卫计委《2012年中国健康统计年鉴》预测,到2020年,专科医院无论是床位数还是门诊量都将翻倍,而这些增量部分主要来源于社会资本的投入。
中信医疗的观点主要基于:首先,从政策上,近年来,公立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频频曝光于众,政府鼓励分级诊疗与患者分流,专科医院从某种程度上,恰好可以利用这一趋势与政策支持。其次,对于患者与市场来说,专科医院通常基于某一类特殊病种或某一个特定的患者群而开展业务,市场定位较综合医院相对明确,大多数疾病都可以比较明确地定位和分科。再次,对于医生来说,在专科医院,医生都是重要资源,收入总体稳定;而专科医院在临床医院与辅助科室之间形成“诊疗业务链”,科室协调与资源共享等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最后,对于投资者来说,专科医院无论从建设周期、开业周期以及运营周期等角度均短于综合医院,只要合理控制医院规模,一般五年左右即可达到盈亏平衡。这相对于综合医院动辄十年的回收周期而言,显然更具有优势。另外,专科医院运营效率往往高于综合医院,在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每床日收入、人均收入等指标上均占有优势。
因此,中信医疗认为,尽管专科医院目前还存在专科不专、过度营销以及不适应医保政策等问题,但未来十年专科医院无疑将成为增长最为迅速的细分市场。
投资价值提升的两大隐形法门
专科医院的优势正是现实经验的升华和反映。健康界整理27家在国内上市的民营医院概念股发现,专科医院已成各大上市公司投资医疗机构的重要选择之一。
以下是民营医院概念股列表:
健康界粗略统计得出,在这27家公司中,除一家没有投资医院而以智慧医疗进入上述榜单外,投资专科医院为主的有10家,另外在发展综合医院为主的公司中,很多公司其实是综合与专科兼顾,比如复星医药、华润三九、北大医药等等,具体情况如下:
其中,以投资专科医院为主的公司有10家,他们分别是:三诺生物(糖尿病)、模塑科技(心血管)、华邦健康(康复)、平潭发展(口腔、美容、康复等等)、马应龙(肛肠)、通策医疗(口腔)、爱尔眼科(眼科)、安科生物(儿科)、益佰制药(肿瘤)、人民同泰(肾脏病、女子专科);
以发展综合医院为主的公司16家,他们是:诚志股份、国际医学、北大医药、绿景控股、千足珍珠、双鹭药业、恒康医疗、华润三九、复星医药、信邦制药、千红制药、康美药业、金陵药业、誉衡药业、世荣兆业、人福医药。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专科医院投资为主的民营医院概念股占整个的比例远超37%,受到了各方相当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专科医院是一门可以带来大量营收的投资领域。从回报速度上来说,专科医院尽管要比综合医院要快,但是回报率却同样不高。健康界从中信医疗《201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查证到,2012年我国专科医院总资产合计1974.33亿元(人民币),总收入合计1725.64亿元,行业利润总额合计113.56亿元。“相当于1块钱的资产只带来8毛钱的收入。其中利润率仅为5.75%,如果去掉25%左右的税,利润率降到4.35%”,业内人士对专科医院投资的可持续性倍感担忧。
对于这种情况,参加2016年(首届)中信医疗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嘉宾提出了两个建议:高效的运营管理+让医生幸福。
“管理问题是资本进入医健领域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北京正信嘉和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顾问、总经理高静波认为,管理不仅涉及到医疗过程的流畅程度,更深刻地影响到资源利用程度与效率。在袁钟看来,很多(公立)医院管理者都是科学家,但是在管理上经常头疼,稍不留心,“浪费一亿很容易”。从运营上,“中国骨科在线”副主任宋应同认为,从投资角度上看,专科是更具潜力的细分领域,而要发展好专科医院,就要“专和精”。他说,从运营上,医疗首先要追求安全,追求人本和以患者为中心;在运营与发展策略上,既要改造流程、提升绩效,还要让整个医疗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在跟综合医院竞争时,要注重差异化的发展,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真正改投的是好医生,而不是医院”,袁钟说。除了管理,好医生对一家医院的发展来说也是至为关键。他说,医疗是个“善良”的行业,它起源于对在受难的同胞或者他人的帮助,然而,现在这个行业因为种种原因面临着社会公信力危机,“医生作为读书人受到了伤害和不尊重”。但一个社会进步,没有医生是不行的,“真正的好医院好投资要让医生感到骄傲和幸福”,让医生感到幸福,医生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医院的口碑、从而包括资本对医疗服务的投资价值也就提升了。
资本投资后的医院管理、对医生幸福的维护,这两点往往做的不够。但这样点做得好,可以减轻医院运营负担、更可以提升患者满意度和医院知名度,从而从另一个维度无形地提升了相应投资的价值。
最后,以健康界传媒创始人、中信医疗(首届)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红女士发言结尾,医疗市场是庞大的,但价值观应该始终是各路办医人的出发原点。医疗本身是治病救人的良善事业,但医疗没有资源输入不会发展。愿我们选对方向,在日后耕耘中提升医疗本身的价值,一起为祖国医疗事业添砖加瓦。
(本文数据来源:《2015年度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投中集团2015医药行业相关报告、各公司公告、公司官网数据、私人书房微信号、以及其他公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