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开诊 部分科室整体搬迁
健康界李子君
5月2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正式开诊。在开诊当天,超800名患者挂号就诊。据了解,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打造全口径、全流程、全疾病周期的“三全”数智化医院,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与服务。
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总建筑面积19.8万平方米,编制床位1000张,日均门急诊量预计在6000人次左右。开设包括内、外、妇、儿科在内的全部学科的门诊、急诊急救以及住院病房,同时配套建设科研及教学。第一批开放门诊科室35个,专业病区4个,病床121张,5间手术室,急诊医学科同步开放,所有配套检验检查项目开放,在满足北京东部地区居民对优质医疗资源需求的同时辐射津冀地区。对于可能即将到来的新冠感染高峰,该院区呼吸内科已经做好将病区分隔的准备。
推进医疗管理和质量同质化、医疗特色差异化发展
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在医疗管理与医疗质量方面与院本部实现同质化发展,在医疗特色方面实现差异化发展。
如医院特色学科之一的高压氧科整体平移至常营院区,新氧舱拥有国内最大的两组三舱七门式空气加压方舱群,分为常规治疗舱、重症治疗舱和特需治疗舱,全方位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治疗最大容量为62人。氧舱创新地设计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舱内多模态监护系统及存储分析平台,可进行舱内心电监测、呼吸机支持、脑功能监测等,并开展相关量表评分,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高压氧治疗方案。
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开诊后,将以患者需求导向为核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数智化医院”。
如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门诊患者自助式服务简化就医流程;提供以患者为核心的医技检查多途径预约;开通线上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随访、远程指导;住院患者可直接“拎包入住”、互联网订餐、远程会诊、宣教、复查等智能体验;依托5G急救系统满足患者“上车即入院”的院前急救服务需;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APP向患者深度开放检验、检查、病历、体检、电生理等超过95%的数据报告,通过“三全”数智化医院建设,努力解决看病就医中的“难与繁”。
值得一提的是,在提升医院管理效率方面,常营院区在设计建设过程中利用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构建医院空间资源实时管理和调度平台,实现空间资源的动态管理和合理使用,形成以院长驾驶舱为核心,由运行资源模块、医疗空间管理模块、医疗质量控制模块、设备物资管理模块等组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医院集成化管理平台。通过对门诊诊室、住院床位等临床资源的实时动态管理,实现对临床诊疗空间资源的及时合理调度,最大程度保障医疗服务供给。
急诊扩容 信息化助推“患者上车即入院”
常营院区的开诊,标志着北京朝阳医院形成“一院三区”的发展新格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发展中,北京朝阳医院将加强优势学科领先地位,加速潜力学科建设发展,进一步推动学科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形成贯穿北京市“东-中-西”、资源汇集、优势互补的格局,实现“强综合、强专科、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医学中心”建设目标。
作为北京朝阳医院的优势学科,常营院区急诊科在开诊当天也揭开神秘面纱。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中心副主任梅雪表示,常营院区的急诊面积近一万平米,是本部的近两倍,这意味着朝阳医院急诊科接诊能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一直承担很大的诊疗量,结合北京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公共卫生需求,新院区设计了更大的空间。”梅雪表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本部的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单独开设,新院区和急诊相连,距离很近,以便发热与常规急诊患者之间的快速转诊。
通过5G技术,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急诊科与120实现数字化衔接,病人“上车即入院”。朝阳区120工作人员在现场表示,通过数字化平台,患者进入救护车、到院之前,相关生命体征的信息就能通过医学设备直接传输到医院,譬如心电图、用药情况等,对于心脑血管患者、严重创伤患者、孕产妇等特殊群体,信息的及时交互能缩短救治时间,医院快速开通绿色通道,患者甚至可绕行急诊直接进入导管室、手术室等。
信息技术不仅与急诊衔接,也与整个医疗服务深度融合。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门诊患者自助式服务简化就医流程;开通线上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复诊、随访、远程指导;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通过APP向患者深度开放检验、检查、病历、体检、电生理等超过95%的数据报告等。
据了解,在院本部之外,北京朝阳医院石景山院区将强化急危重症、疑难病例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妇儿疾病诊治能力,补充京西地区缺乏区域医学中心资源的短板,同时打造国家职业病与中毒医学中心,建设成为区域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和区域妇儿诊疗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朝阳医院将在“一院三区”发展格局下,落实各院区功能定位,建设“三全”数智化医院,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技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