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洗手,六步、七步还是八步?
2月11日,健康界《为啥华西医院感控做得好?》一文引发读者强烈反响,其中提到的“六步洗手法”,更是让不少医护人员提出疑问:“我们医院说的是七步洗手法啊”、“难道不是八步吗?”对此,健康界展开调查,发现,对于医务人员洗手步骤的确说法不一。
公开报道显示,经由医护人员的手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感染占全院感染的30%以上,许多感染和危害可以通过简单的手部清洁来预防,因此手卫生也就成为控制医院感染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
1846年,维也纳妇产科医生Semmelweis敏锐地观察到:同在一家综合性医院两个产科病房,产妇的死亡率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第一产房产妇主要由医生接生,死亡率达到16%;而第二产房的产妇由助产护士接生,死亡率为7%。经过仔细观察后发现,医生在解剖室完成尸体解剖后就直接为产妇接生,故推测医务人员的手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于是Semmelweis医生要求医生在为产妇接生前,必须用漂白水清洗双手。几年之后,第一产房产妇死亡率明显下降。Semmelweis因此也被公认为手卫生的"鼻祖"。
我国的手卫生工作起步较晚,2003年SRAS的流行,将我国手卫生的问题暴露出来,至此,从卫生行政部门到基层医务人员才对手卫生予以关注。在参考国际经验和世界卫生组织《手卫生指南》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2009年12月我国正式实施《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其中规定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手卫生设施、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手卫生效果的监测等。
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规定,医务人员洗手步骤是六步(六步洗手法,见下图示例),目前这六步洗手法已经得到了普及。据华西医院感控科乔甫介绍,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六步洗手法或七步洗手法,而六步洗手法是核心。之所以有多出的第七步,是增加了手腕部位的清洗,主要是依据手部污染程度及科室清洁规定来进行判定。比如,由于衣服的穿着,夏季相对于冬季来说,腕部手污染的机会比较大,就会增加腕部的清洗;而相对于普外科来说,手术室的监测标准就会相对高一些,一般也会要求进行腕部的清洗。
八步洗手法的提法比较少,大家的说法都不一致。有的是将洗手前的准备工作"浸湿双手,取适量皂液"列为第一步,也有的是将结尾的"用清水将双手冲洗干净"列为最后一步。无论是哪一步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都说明了我国手卫生规范更加完整、规范化。
洗手法的规定,对规范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方法、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冬季水太冷,医务人员过于忙碌没有时间等,在一些医院有关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重视,甚至令人堪忧。只有切实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才能更好的预防医院感染,并保障患者及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
链接:上世纪80年代是医院手卫生概念发展的里程碑,国外出版了第一版的国家手卫生指南。近年来,对手卫生的关注度不断增大,2002年美国CDC颁布,《医疗保健机构手卫生指南》,其将洗手、手消毒等概念统一定义为手卫生;世界卫生组织《手卫生指南已连续出版三版,以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手卫生指南,推广手卫生。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