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72 小时热文

临终医院,你反对建在你们小区附近吗?

文/王煜 2014-03-08 来源:新民周刊
A- A+
摘要 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千年古镇新场因临终关怀医院建设事件而变得不甚宁静。

成立于1987年,业界普遍认可的“全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是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院长李松堂说:“我们现在太注重优生,而不注重优死。对孩子投入很多,而对老人的关爱不够。”

按中国的传统民俗来说,“事死如事生”。李松堂说,每个人应该对生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应该敢于去思考和面对死亡。他说,他到200多所高校去演讲,第一句话都是:“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你还有一万多天就要死了。”

李松堂说,在松堂医院27年的历史中曾经搬迁过7次,其中4次都是因为居民的抵制。尤其是1992年的第一次搬迁,医院计划从香山搬往地处三环的城区,但由于居民对临终关怀的不理解,强烈阻挠搬迁,致使医院的老人们露宿街头长达4小时。医院员工流着眼泪,无奈地带着所有老人回到香山。

在这个问题上,环保部国家环境保护科技专家金亚飚的意见有所不同。他认为,当前中国传统文化与临终关怀医院这个新生事物仍是有冲突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忌讳死亡,而“临终关怀”的最终结果是死亡,这不是依靠短时间的宣传教育就可以解决的。

他说,对于群众而言,在居住区旁建设大型临终关怀医院,意味着风水破坏、房价下跌。风水观念是文化的一种延伸,是国人普遍的观念,不能简单称之为封建迷信。他还指出:“高房价使得群众无法面对房价下跌所带来的巨大损失。”

关于临终关怀医院的选址原则也存在争议。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健康传播研究所所长傅华提出,从资源集中优化的原则而言,应当在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方建立专门的成规模的临终关怀医院。而刘勇则认为,临终关怀服务分散在社区和街道、靠近居民区,更有利于老人就近得到服务和家属的探视。李松堂评论说:这两种方式各有其特点,可以因地制宜,结合起来共同发展。

临终关怀蹒跚前行

北京松堂关怀医院和上海浦东新区老年医院的两位院长共同提出的一个现实问题是:临终关怀服务目前暂未纳入医保体系,患者无法报销以此为名目的相关费用。“临终关怀采取的是姑息治疗,不存在以药养医;但苦了患者。”

刘勇认为,医保部门目前对临终关怀领域还未足够重视;另外,传统医疗产生的医药费、诊疗费好计算,而临终关怀主要产生的是人工护理费,这笔费用的计算标准目前不够明晰也是其未纳入医保的原因之一。

2013年1月,上海市卫生部门发布了《上海市社区舒缓疗护(临终关怀)工作规范》。2013年,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制定了《生命关怀(临终关怀)科室建设标准(试行)》、《生命关怀基地基本要求》等行业规范,为国家出台相应法规提供了依据;在五省、市筹建国家职业护理员培训基地,上半年先后有400人获得上岗证书。不过,刘勇和李松堂都谈到,目前无论是社工还是医疗系统,临终关怀服务的全国性的培训体系和认证标准还未确立。

傅华指出,在推广临终关怀理念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建立与民众良好的沟通机制。“传统的环评是不包括对周边居民的心理影响的,但是建立临终关怀医院时却必须把这个重要因素纳入考虑。”他建议,相关部门可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对居民意见的征询程序。

链接:什么是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临终关怀的内涵包括: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2.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

临终关怀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1988年,中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目前中国大约有100多家临终关怀机构。

香港的学者将hospicecare称之为“善终服务”,在台湾被称为“安宁照顾”。在香港,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被称为“握手护士”、“握手姑娘”,她们倍受民众尊重。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

0人收藏

评论

点评
评论
24小时更新医疗健康领域的要闻,打造最及时、最鲜活的资讯平台。
取消 回复

©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

京ICP证150092号 京卫网审[2014]第1812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许可证(京)-非经营性-2014-005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54号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